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让罗胖的归罗胖,时代的归时代

2019-01-04 15:46:24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施展世界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施展

  来源:施展世界(ID:shizhanworld)

  今年罗胖的跨年演讲之后,网上大量流传黑罗胖的文章和段子。仔细看一下这些文章,实际上不是在黑罗胖的跨年演讲,而是在黑罗胖所开创的知识付费这个行业。认为这纯粹是因为罗胖贩卖焦虑所致,认为知识付费的所谓碎片式学习,只能是貌似高级版的心灵鸡汤。

  跨年演讲只不过是刚好提供了一个槽点,让人把罗胖再批判一番而已。

  看了这些文章,我要反过来挺一下罗胖。有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因私交而为他说话,所以我就努力不讲、至少是少讲观点,而只讲我所理解到的事实。

  1

  先说第一个问题,罗胖是通过贩卖焦虑而成功的吗?

  我的答案很明确,当然不是。

  焦虑是当下这个时代本来就有的。所谓焦虑是怎么来的?来自于人们对于环境的陌生感,来自于意义参照系的丧失。只要是一个高速变迁的时代,社会结构、人际结构都在高速变化,人们一定会形成对于环境的陌生感,感觉到既有意义参照系的失效,于是就会焦虑。

  这种状况在历史上多极了。

  公元前六到三世纪的轴心时代,实际上就是东西方各大文明区都陷入礼崩乐坏,高手开始努力重建意义框架的结果,你以为当时的人不焦虑吗?不焦虑就没有轴心文明的出现。

  后来西方罗马崩溃,东方在汉末天下大乱,你以为当时的人不焦虑吗?不焦虑就没有基督教神学的兴盛和魏晋玄学。

  后来地理大发现,让欧洲内部秩序天翻地覆,你以为当时的人不焦虑吗?不焦虑就没有后来的启蒙运动。

  后来西方打过来,中国所熟悉的传统秩序天崩地坼,你以为当时的人不焦虑吗?不焦虑就没有晚清至今的一系列知识启蒙。

  现在互联网的时代,社会变迁速度如此之快,尤其在中国,基于其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对于社会结构的改变速度,往往几年之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熟悉的秩序已经面目全非。这种时候如果说人们内心里没有焦虑,那这些人的情绪也太稳定了。

  在大变迁的时代,焦虑是个大的时代背景,它是内在于一般人心里的。如果你仅仅因为一个胖子说了几句话,就能被忽悠得很焦虑,那你实际上需要的不是罗胖,还真就是权健。

  罗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焦虑的存在,并且把它给明确地表达出来了,然后又从中发现了一种商业模式。

  如果你说罗胖对于焦虑表达得不对,或者说他给出的药方有问题,那是可以讨论的;但如果你说是罗胖忽悠出了这个时代的焦虑,那可真就太高看罗胖了,也太小看这个时代了。

  2

  再说第二个问题,知识付费是一种纯属蒙人的商业模式吗?

  我的答案也很明确,不是。

  知识付费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技术。我在《枢纽》中反复在讲,历史上的重要变迁,都是通过技术的变迁激发的。

  有两种技术在这里起到重要作用。

  一种是新的生产技术,它能够带来新的经济资源,但是又不会在社会上平均分配,于是会带来社会秩序的大变化;

  另一种是新的知识传播技术,它会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从而带来新的人力资源,也会带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气质,改变人们对于理想秩序的想象,从而带来改变的心理动力。

  仅从知识传播技术而言,是竹简的出现,让战国时期有了遍及天下的游士;是印刷术的使用,让宋代能够从民间大量拔擢平民精英,贵族社会从此在中国终结了;是现代教育机制(这也是一种知识传播技术)的出现,让近代中国有了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所需的人才。

  而互联网时代,也为新的知识传播技术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只待有人把它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开发出来。

  也许你又会质疑,只要是作为商业模式开发出来,那就是对于知识、对于时代的一种嘲弄甚至伤害。如果你是这么理解的,我向你推荐一本书《启蒙运动的生意》,刚好罗胖前几天还讲过这本书,只不过他关注的角度和我很不一样。

  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启蒙运动时期,塑造了这个时代的气质的《百科全书》,并不是狄德罗自己策划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群书商策划出来的。书商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焦虑,认为这样一种书一定好卖,于是找到了狄德罗来组织人写作,然后书商又形成了一种极为有效率的分销机制,使得《百科全书》在欧洲大卖。

  《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中对于书商是怎么分销的,和盗版商之间又是怎么复杂博弈的,印刷机、油墨等等原料的价格变动等等,各种商业过程的讲述非常精彩。

  读完你会发现,这就是一群“奸商”,发现了时代的焦虑,然后利用方兴未艾的新的知识传播技术印刷术,把这些东西组合在一块,形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和罗胖很像?

  我倒不是说罗胖发展出来的这种商业模式一定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但是无疑罗胖所做的这种努力,是在这个时代高度值得敬佩值得尊重的一种创新。它对于时代可能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不应该轻率地说一句“浅薄”就给打发掉了。这种轻率,是小看了罗胖,同样也是小看了这个时代。

  3

  再说第三个问题,罗胖的知识付费只能提供碎片知识,只能是“高级版鸡汤”吗?

  我的答案当然还是,不是。

  但由于我在罗胖那里开课,这个问题说多了有自吹自擂之嫌,我就不多说我认为罗胖的平台上有很多我认为非常棒的课了。

  我只反过来说一句,如果没有罗胖的平台,那些碎片时间被我们干什么用了呢?做了比听知识付费课程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要批评罗胖让你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听了这种碎片式知识,因此就不读书了,于是批判罗胖,这完全是找错对象了。那个人不读书了,不是因为他听了碎片式知识,而是因为他本来就不读书。

  更何况,罗胖所推广的,是否可以被称为“碎片式知识”,是大可商榷的。知识并不是非得一堂课45分钟才是完整的,一堂课15分钟就是碎片的;就像买面不是非得以斤为单位,以两为单位就绝对不对一样,那只是你不习惯而已。

  只要15分钟的课程设计得当,其中的知识并不是碎片的,而是浓缩的;当然,这对于老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了。这个我也不再多说了,否则又有自吹自擂之嫌。

  更更可况,如果你还是喜欢45分钟一堂课那种授课节奏,网上也有很多这种长度的课程。你觉得那些课程有不少是免费的,所以罗胖让你交钱就是奸商,你可知道你看那些免费课程的时候,广告商已经替你付费了?

  知识要想获得传播,都得有一个付费机制,否则这个事情就不可持续,只不过付费者是谁会不一样而已。

  上学也同样是付费的,你说学费是象征性的,还有很多财政补贴,所以免费性更强,那财政又是从哪来的?还不是从税收上来的,你以为你逃得了税吗?如果你能逃得了,还不违法,我会马上推荐你到罗胖那去开门课讲一讲,我也会马上付费订阅。

  最后总结一句,我不是在说罗胖有多伟光正,那不是罗胖的属性。罗胖只是一个爱读书的胖子兼一个聪明的商人而已。我是说罗胖的成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值得严肃对待的现象,我们得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这个现象,要让罗胖的归罗胖,让时代的归时代。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