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这个存照片的网站坚持了14年 如今也“没有余粮了”

2018-11-20 09:24:27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航通社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航通社

  来源:航通社(ID:lifeissohappy)

  近日,创办于2004年的图片托管网站Flickr宣布了最近一次易主之后的大动作:

  剥离与雅虎账号体系的绑定,同时取消了免费用户高达1TB的照片储存空间,改为免费用户只能上传最多1000张图片。

  在过渡期完成之后,免费用户超过1000张的所有其他图片都会被系统删除,如果不交钱,就要预先备份。

  这一举动之所以引发热议,就是因为这几乎动摇了Flickr 建站14年来的最大“卖点”——对免费用户提供一视同仁的,近乎无限量,或者说绝对够用的照片储存空间。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Flickr的另一项优良传统并未被动摇。该网站向科技媒体证实,他们并不会删除带有“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CC)版权协议的图片。

  “知识共享”型图片是众多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依赖的金矿,他们依靠这些由热心的拍摄者分享给互联网的图片,以避免必须付费才能使用图片的尴尬。

  Flickr将保留所有免费用户在限期前上传的标记为“知识共享”或放弃版权的照片,并对经认证的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等免费赠与无限量存储空间。

  今年早些时候,Smugmug在收购Flickr的时候指出,他们看好Flickr的良好社区氛围,因此不会粗暴的停止或者合并该服务,而是像其老东家雅虎一样,继续保留Flickr的独立存在。

  的确,保留一个见证互联网发展沧海桑田的网站,让它在全球风云变幻的网络产业浪潮中继续屹立不倒,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吸引人的呢?

  说说Flickr

  对中国读者来说,了解国外互联网公司的其中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准确读出它们的名字。

  Flickr大致可以读成“弗立克”,它实际上是英文单词flicker的变体,这个词意为“闪光”,指代照相机闪光灯开启时那一阵炫目的闪动。

  在单词中去掉一两个字母,但读音不变,是21世纪初科技公司一种流行的命名法。

  2006年,微博客服务“推特”成立时也曾经考虑过将公司名字定为“twttr”,后来大概觉得太拗口了,才直接用了单词“twitter”,它的意思是“小鸟的鸣叫声”。

  类似的还包括将英文单词拆开,隐藏在网址里面。同时期另一家名声大噪的网站是做网络书签的,它的地址是del.icio.us——所以国人亲昵的称之为“美味书签”。

  Flickr、Delicious以至Twitter等网站的批量出现,正是所谓“互联网2.0”(Web2.0)时代的标志。那什么算是“2.0”呢?

  在所谓“互联网1.0”时代,只有少数人可以创作内容,大部分人只是阅读内容。到了新的“2.0”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既是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每一个普通网民的创作热情,初出茅庐的Flickr开出了一个大多数人无法拒绝的优越条件——给所有免费用户不限量的图片上传空间

  说到“不限量”,很多人会想到现在通信运营商们“达量降速”的所谓“不限量套餐”。Flickr的思路与之类似,系统每个月会允许免费用户上传最多20MB的图片,超过的话,这个月剩下时间就不能传照片了。

  但是,等到下一个月初,流量计数器就会清零,因此你又拥有了新的20MB空间。如此下去,当时大家都以为自己可以永无止境的上传图片。

  Flickr对摄影爱好者的慷慨和友好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满足每月20MB的流量限制,可以升级到专业版(Pro)套餐,每个月可以传2GB;到2006年底,更是将免费用户月流量提升至100MB,并取消了付费用户的流量限制。

  2008年4月,Flickr宣布推出视频上传服务,并在2009年支持高清影片上传。当时,Facebook和YouTube都尚未确立在视频网站领域的领先优势,而在图片网站方面,Flickr的霸主地位也并未动摇。

  据报道,在2013年,Flickr拥有8700万注册用户,每天都有超过350万张照片上传。此前的2011年,该站已经拥有超越60亿张照片,这一数字始终在稳定的增长。

  在吸引了大量产出优质照片的摄影师之后,Flickr开始进一步挖掘照片附带的信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都还没影子的时候,就利用数码照片附带的EXIF信息做了深度、有趣的整理。

  在Flickr,你可以看到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可以显示同一时刻有多少人在某个地方拍了照片;也可以看到一天中某个时间点有最多人拍照和上传。

  Flickr还统计了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相机品牌,原先佳能和尼康等数码相机大牌占据榜单的大部分位置,直到iPhone的出现。

  2017年,Flickr宣布不同版本的iPhone在全网最受欢迎的10大相机品牌中占了9个位置;而当年评选出来的十佳照片中,有一半是用手机拍摄的。

  “不限量”的终结

  就像是谷歌Gmail在行业首次推出的无限容量电子邮箱一样,Flickr不限存储空间的承诺给了当时业界极大的震撼,因为当时主流的想法还是给免费用户少得可怜的存储空间。一夜之间,玩法被颠覆,后来者不得不跟进放宽对免费用户的容量限制。

  但是奇特的是,在Flickr刚刚推出的头几年,网站并没有因为海量的用户注册而被“挤爆”。

  这是因为当时整个互联网的带宽,与每个用户分配到的存储空间,都还非常有限。所以,有机会利用Flickr的无限空间,并且每一次都把流量限额用尽的人,只是极少数。

  早期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远不如传统的胶片相机;此后手机摄影又花了差不多一样长的时间赶上专业数码相机的画质。

  曾经,一张数码照片的典型分辨率,跟当时屏幕的主流分辨率一样是1024×768像素,也就是现在一张手机照片尺寸的1/4到1/9。

  而当时一张照片的大小可能不超过200KB,相比之下现在一张经压缩的手机照片的大小维持在4-5MB之间,如果是没有经过压缩的原图,更有可能会超越20MB。

  更离谱的是,现在个人拥有的存储空间和带宽,能让这些清晰度和大小翻番的照片,在用户自己的手机和硬盘中保存更多张,且在更短的时间内就上传到网络。

  甚至在拍摄的一瞬间,它已经可以存储于我们的云存储空间之内,在你的任何设备上都可以看到。在有充足网络覆盖的地方,云存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还只是一小群人的玩物时,它上面有很多东西的免费提供,都是当时看来“顺理成章”的——美国在线(AOL)用户只需要一个固定的上网费,就可以看到《纽约时报》等十几份报纸的完整电子版,以及几家电视台的节目直播。

  如今,所有这些内容都是要在网费之外再收费的。

  现在,全球网民已经突破40亿人大关,要想继续维持一个无偿共享的“乌托邦”对任何人都是不现实的,自然也包括Flickr本身。

  Flickr“无限存储空间”的政策显然必须随时代做出调整,不然公司的业务将难以为继。

  然而,为了安抚全世界图片爱好者的热情,早早收购Flickr的雅虎,多年来都只是把免费用户的存储空间从不限量改为1TB,对不掏钱的用户来说,也是基本用不完的。

  被戏称为“Web2.0杀手”的雅虎,始终将Flickr视为最不能放弃的嫡系部队。直到近两年,雅虎几度易手,业务濒临解体,终于无法继续维持Flickr的经营。

  于是,雅虎将其“托孤”给另一个专业摄影师社区Smugmug。后者面对运营成本压力,大幅削减免费用户的用量,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推动“知识共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Flickr对全球摄影爱好者的慷慨相助,让他们拥有了此前不曾拥有的绝佳的交流平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此基础上,一些摄影师也希望“以片会友”,不求靠照片盈利,只想免费提供给所有需要的人。

  Flickr平台是最早支持Creative Commons版权协议的大型站点之一。这种协议的标识是一个圆圈内有两个字母C(CC),与常用的“版权所有”©标识类似。它最早曾被译为“创作共用”,现在通用的译法是“知识共享”。

  2001年诞生的“知识共享”是一种在传统的“保留所有权利”之外,一种对作品“保留部分权利”的做法。也就是说,拍摄者不再硬性要求所有用图的人都必须支付报酬,他拍出这张照片就是为了无偿提供给网络上的有心人使用。

  只不过,“知识共享”通常需要限定一些附带条件,例如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剪裁图片,或者必须标注原作者的姓名等等。

  在“知识共享”之前,人们只是零散地特意标注自己照片放弃版权,需要用的人也难以找到。这种灵活的协议给人们以一个清晰的指引。

  用户可以通过专用的搜索引擎,来搜到标注这种版权协议的图片,并放心的使用在他们的演示、报告或博客文章里,不用担心视觉中国、东方IC等机构“找上门来”。

  “知识共享”让人们体会到相聚和分享的快乐,但除了Flickr之外,我们可能很难为这种快乐找到一个坚实的“地基”。其他图片社区对“知识共享”的坚持并不能如此长久,甚至严重伤害了用户的感情。

  2009年,一个名为500px的图片分享网站成立,成为摄影师们在Flickr以外的一个主要选择。该网站的名字来源于当时网络图片显示的最佳尺寸,即500像素。截止2018年夏天,该网站的图片交易市场拥有超过1300万用户。

  然而,因为增长乏力,以及图片市场未能带来稳定的营收,500px今年初被国内知名的图片版权供应商视觉中国收购。半年后,500px关闭了自有图片市场,并删除所有“知识共享”类及其它自由授权的照片,在上面所有的图片都必须交钱才能使用。

  让进驻500px的摄影师不满的是,该站宣布清理所有“知识共享”授权图片的决定实在过于仓促,几乎在两三天内就会删除殆尽,基本不给摄影师备份的机会。这引发了互联网社区的抗议。摄影师们当然不会因此而更改授权,但是他们的图片却没有了容身之所。

  不得已,像是“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Archive)这样的第三方组织,在500px改弦更张前的最后48小时内,急着将上面“知识共享”授权的图片备份下来,其总容量有3TB(即3000GB)之巨。然而这也并非长久之计。

  海量照片何处去

  “知识共享”及类似的分享协议符合互联网草创时期的初衷,即尽可能在全人类之间促进知识和创意的传播和碰撞。

  然而,如果找不出合适的商业化手段,或是不能降下高居不下的存储成本的话,这些“自由而无用”的作品对任何托管方都只能是一个巨大的累赘。

  那么,什么方式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文件存储成本的问题呢?有人将目光放在了区块链上。

  2014年,一个基于区块链,致力于实现分布式存储的文件共享机制——星际文件系统(IPFS)诞生了。

  IPFS相当于以前的BT“做种子”,在参与的用户电脑硬盘中划出一部分区域,存储经过加密并且打碎以后的其他用户的文件,在他们间断连通到互联网的过程中,向其他用户传输这一部分文件碎片内容。

  不同的是,IPFS使用内容寻址和数字签名,创建完全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应用,该协议主要的改进在于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不过,使用区块链意味着存储在IPFS上面的任何信息,都是不可以删除(撤回)的。因此,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图片上传和存储手段的话,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解答摄影师们使用上的疑难,距离真正实用还差得远。

  旧有的乌托邦被打破了,因此大家必须在新时代“量入为出”,通过一定程度的克制使用,来维持互联网服务的可持续性。

  如果你真的是Flickr的忠实用户,又不想费心思迁移照片,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购买他们的会员,以支持他们和你存在上面的照片一起,度过接下来更长久的岁月。

  Flickr并不只是一个海外用户常用的图片网站,它还催生了一批中国“学徒”,例如曾1:1复制该站的“又拍网”等。这些中国学徒的兴亡,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讲给各位读者听。

  (本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航通社微信:lifeissohappy 微博:@lishuhang)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