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人人网的功过是非都在这了,但上人人再也找不到同学

2018-11-15 08:43:25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刺猬公社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骆北

  来源:刺猬公社(ciweigongshe)

  再见,人人。

  “翻了几页动态和留言板,太傻了。”时隔多年,郑点(化名)在11月14日再次登录自己的人人网账号,去看看曾经的自己,他感慨,“真是不敢看啊,大学时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都在刷人人网,14年就突然不用了”。

  也是在那天,人人网迎来了巨量老用户的回归,他们没有兴高采烈,反而略带伤感,这只是一次壮观的送别。

  11月14日早晨8点,人人网发布公告,宣布人人公司将人人网社交平台业务相关资产以2000万美元的现金加4000万美元的股票对价出售予北京多牛传媒,自此,人人公司将专注于境内的二手车业务和在美国的投资业务。

  人人网CEO陈一舟说:“很高兴为人人网找到一个新的归宿和起点。”

  然而对于人人网曾经近2亿的注册用户来说,哪有什么新的开始,故事已经到了尽头。

  彼时,他们还是刚刚逃离高考噩梦的青涩大学生,抓住人人网这个宣泄口乐此不疲地表达着自我;现在,他们苦思冥想记忆中的账号密码,费力登上网站,发布最后一条状态:再见,人人。

  还有更多的人登陆了人人网的手机客户端,结果发现连发布状态的按钮都找不到,一个明晃晃的“我要开播”,和首页上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女短视频,显示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网早已从一个社交App,转型为短视频和直播应用。

  他们只能压抑住心中的不舍,卸载了这个承载青春记忆的网站,转而去微博上说出那句告别的话语,和千千万的人一起来缅怀过往,“人人网被卖了”迅速站上热搜榜第一。

  反讽的是,对于曾经的社交巨头人人网的没落,众说纷纭,微博崛起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回到2011年,5月的纽约下着滂沱大雨,人人网却在与Facebook的竞争中率先上市。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又一次“模仿者的伟大胜利”,中国几千万在校大学生,一点一点把人人网推到了纽交所的敲钟台上,他们有极其活跃的思维和精彩十足的生活,需要一扇窗口展现出来。

  王兴最早抓住了中国大学生躁动的内心。2003年,在美国读博的24岁青年王兴带回了“六度分割理论”:通过5个以内的中间人,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互联网第一代拥趸们坚信,地球会在互联网时代变成地球村,互联网将连接一切,而在社交领域,互联网可以大幅拓展一个人的人脉圈,让人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

  社会群体中哪些人的社交需求最为旺盛呢?王兴受到大洋彼岸Facebook的启发,找到了他们——大学生。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组建自己的小团体。有人对校园风云人物的江湖地位眼馋,想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有人偷偷注意暗恋对象的一举一动,想寻找机会主动出击。抓住这些需求,2005年,“校内网”横空出世,在当时逐渐火爆的校园SNS领域,王兴打响了自己的成名之战。

  成名不代表成功,创立校内网之前,王兴成功搞砸好几个项目,终于做出一个有模有样的产品,结果在风云激荡的SNS大战中弹尽粮绝,压力之下把自己辛苦抚养的孩子拱手让人。自此,王兴仿佛背上了一个魔咒,连续创业十几年,要么失败,要么卖身,直到美团上市才算是真正成功。

  他当年卖掉校内网时,在清华大学外面的小饭馆哭了一场,不知道美团的成功有没有给他带来些许安慰,也不知道他看到人人网今天的结局有没有感到一丝幸运。

  被王兴卖给千橡集团的校内网,迎来了新的掌舵人陈一舟,但陈一舟把校内网的运营交给了从搜狐来的25岁青年许朝军。

  这员张朝阳手下的得力干将,同样对六度分割理论感兴趣。他并不想在已经成熟的门户模式下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互联网刚刚度过门户网站和BBS的1.0阶段,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这时校内网的定位更加明确,大学校园内熟人社交的模式也被验证可行,脱离了清华、北大、人大三校的限制,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

  实名制是校内网机制的核心,用户可以通过校内网梳理出清晰的人脉圈层,并逐步扩张。

  “上人人,找同学”的口号被提出来,通过个人资料的完善,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的同学。里面有你当年偷偷喜欢却不知道名字的隔壁班女生,有成绩总是给你垫底、毕业就各奔东西的救命恩人,还有一起为地震捐款、一起参与网上奥运圣火传递,或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网友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内网是对当时市场上各种模式的社交产品的一种整合。彼时,互联网社交比较成熟的模式有三种:一是负责信息交换的即时通讯软件,即QQ;二是具有公共性的讨论场所BBS,即论坛,如著名的天涯论坛;三是新兴的兼具个体表达和公共讨论的Blog,比如依托于搜狐、网易、新浪、腾讯四大门户网站的博客。

  很多成功产品都在那个时候集中爆发出来。依托私密社交,腾讯推出了强调私密性,只限于朋友或网友之间沟通交流的QQ空间;百度推出了基于主题的新型论坛——百度贴吧;各路名人则纷纷入驻新浪博客,意见领袖们有了一个众人围观的发声阵地,韩寒和白烨们得以展开一场又一场争论和骂战……

  可这时,参与互联网讨论的普通人还不习惯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除了公共人物外,混论坛和贴吧的谁没有几个马甲替换着穿,QQ网名隔三差五地换,开个人博客则还是精英们的权力,普通用户并不会得到多少关注。

  校内网等SNS网站的出现为社交领域填补了空白,开辟出介于陌生人和亲密者之间的“熟人社交”。

  校内的用户可以像在QQ空间上那样发布心情状态、照片、日志,可以和好友即时私聊,也可以在人人小组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实名制的用户也会努力创作优秀的原创内容去吸引周围人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在一夜间全校皆知的人层出不穷,部分同学成为学妹眼中的校园偶像,甚至就此告别了单身。

  许朝军成功打造了一个封闭生态,一个只属于高校学生的社交圈子和舆论空间。在校内网上,青年们谈论梦想,收获爱情,展示自己的生活点滴,参与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转发评论”表达支持或反对的态度;有人不打不相识,也有人分道扬镳,他们的QQ上没加多少好友,经常聊天的更是没有几个,却能在只听说过没见过的校友状态下面积极留言;和不认识却年龄相近、文化程度一致的陌生人热情交谈,有时互相还会惊讶地问一句:“你也认识他啊?”然后感慨一下世界真小。

  广大青年真正认同了校内网,把这一方天地当作自己在互联网世界的安身立命之所,乐此不疲地向身边好友、老师、同学安利校内网,无数“校园大使”不拿一分钱,自愿承担起推广宣传的任务,帮校内网占领市场份额,颇有一种80万辆小推车打赢淮海战役的感觉。

  2008年,“校内网”更是达到了巅峰,全国数千所高校入驻,不仅在校学生,学生组织、校园官方媒体等高校相关的组织或个人,都在校内网开通了账号和公共主页。

  在那一年,全国学生的情绪被一件接一件的社会大事调动起来,南方雨雪灾害、拉萨打砸抢烧、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毒奶粉事件、神舟七号、奥巴马上任、经济危机,都少不了校内网上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参与。

  校内网真正地把一个代际群体聚集起来,自身也有了清晰的定位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整个校内网洋溢着青春、理想的气息。每当公共事件发生时,校内网便成为互联网世界青年人的发声阵地。小到学校,大到国家,中国知识青年的话语更多地被外界听到,变得掷地有声起来,校内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正式成为青年最主要的表达窗口。

  如果按这样的模式走下去,校内网可能就像今天二次元聚集的B站、文青根据地豆瓣、直男主场虎扑一样,成为大学生群体粘性最高的社区,一批批大学生来了又走,把最美好的青春回忆留在这里,像当年的很多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校内网”一样,不断有新用户加入,并维持一个较高的活跃度。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2009年,校内网正式改名人人网,新的名称暗示着陈一舟的野心,虽然现有的几千万大学生用户为网站带来了不少收入,但大学生就那么多,想要达到上亿的用户量,必须推广到其他人群中去。开心网奇迹般的崛起速度也迫使人人网加入到圈地运动中,在社交这片由蓝变红的海洋中,人人网没有别的选择。

  校内网改名人人网后,一个属于中国SNS的巅峰时代也随之到来,这块肥肉引来了江湖里最凶悍的一头猛虎,背靠坐拥几亿用户的腾讯帝国,QQ校友跳出来与人人网抢食,周围环伺着开心网、朋友网、Qzone,而更大的敌人还隐藏在角落里,等待发动致命一击。

  改名后的人人网虽然没有抢占SNS头把交椅,但也在稳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新注册的用户越来越多,成功跳出了大学生的圈子,形成了热闹的社交氛围,但属于校内网的那种气质也逐渐被冲淡了一些,此时的人人网越来越像中国的Facebook了,可还没等人人网成长为Facebook,互联网的潮水又再次涌动起来。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后面跟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11年,微信上线,在后面的几个版本中推出基于熟人社交的朋友圈功能,从2012年开始,很多人人网的用户突然有一种感觉,周围人仿佛在一夜之间迅速撤离人人,公共话题讨论去微博,私人生活展示去微信,人人网刚迎来自己的巅峰,就走上一条下坡路。

  此时已经正式接管人人网运作的陈一舟还没有嗅到危险,人人网蒸蒸日上,大量的用户带来了高额的广告和游戏收入,纽交所的钟声更是让他站在了中国互联网的山顶。

  逐渐褪去了青年底色的人人网,虽然用户总量在增长,但用户的粘性却在降低。闻到流量的香气,曾经活跃在天涯贴吧各地的段子手们入驻人人网,一时间内容充盈。可全都是和大学生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人人网红冒出不少,但很少是校内红人那样被周围人挖掘出来的,更多是推广包装的结果,人人网失去了留住核心用户的核心理由。

  现在提起人人网,不少人还是会说起那个响亮的头衔“中国社交网络鼻祖”,只是,很多曾经的用户会评论陈一舟的策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典型。”

  其实也不怪陈一舟,人们总是奔赴新的世界,人人网只是太急于把他们留住,结果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离开。

  人人网的几次转型都紧追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但每一步都没有踩在点上。从2013年开始,活跃用户量开始下滑,收入、利润也不同以往,人人网的游戏、广告、团购业务都是基于流量,没有流量谈何变现,可是此时微信微博大势难挡,人人网已经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班车,只能继续挖掘现存用户的潜力。

  2012的手游,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2016年的直播,2017年的二手车,2018年的区块链,一年一个项目的节奏上马,人人网为了扭亏止损,紧跟时代步伐,生怕错过每一个当时最赚钱的业务模式,别说什么青年特质,就连社交底色都逐渐失去,坚守在人人网的老用户们越来越不清楚,人人网到底是个什么定位。

  曾经活跃在人人上的那些青年们,如今都走入社会结婚生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在人人上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而新的大学年轻人被琳琅满目的App牵着走,睁眼微信,早饭抖音,上课豆瓣,下课B站,午饭微博,晚饭头条,一个个分散在各自的小圈子里,十年前全国的青年汇聚在校内网上谈论星辰大海的场景,终究会消逝在一代人的记忆当中。

  这次卖身给多牛,不管人人网变成一个小众的话题空间,还是继续走直播短视频的路线,至少先让那些在人人网上哭过笑过的青年们,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人人,再见;再见,青春。”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