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来,给你植入个芯片
文/王兆洋
来源:硅星人(guixingren123)
啪的一声,一颗芯片进了你的皮肤,从此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国内知名直播平台YY(欢聚时代)的创始人李学凌,在朋友圈里如此形容自己最新体验的“黑科技”。
李学凌曾担任网易总编,之后创办了YY,并于2012年实现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作为国内互联网大佬,李学凌的这一条朋友圈被不少媒体传播了出去,引发围观。
据李学凌的朋友圈,这种芯片能够通过“取血,可以测量很多跟血液里面的成分相关的各种东西。”
胆小的人表示,这科技看着就疼。
而更有懂行的人把每个图片每句话都放大来看,怀疑李老板可能上当了。热心提醒李老板“小心被诓”。
这篇文章指出,李学凌用到的产品应该就是雅培的动态血糖仪“瞬感”。
工作原理是,把一个传感器贴到手臂上,传感器上的一个不到一厘米的探针会扎到皮肤里。“通过组织间液分析人体的血糖水平”,然后显示在配套的扫描仪上。
而且,这个传感器需要每两周更换一次。
也就是说,要么李学凌“植入”的说法夸张了,要么就是被人骗了,把一个不用也不能植入体内的器械硬给扎了进去。
真疼。
而就在讨论越来越热烈时,一家叫做 Airdoc 的创业公司站了出来,表示自己就是给李学凌提供服务的公司,并且承认自己用的就是雅培的产品。
但他们表示,自己在此之外还建立了AI解决方案,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帮每个人简历饮食和血糖血压痛风之间的个性化模型。告诉每个人该怎么吃饭。”
但是,在 Airdoc 接受采访的这篇报道里,并没回答为什么他们要把一个贴着用的传感器给打进李学凌身体里,也没说“植入”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说到:
“咱们这个和其他监测探针的关系就是雅虎门户和今日头条的关系。”
雅虎门户和今日头条?做了n年新闻的硅星人一脸懵逼。这俩有关系么?
想必这事还会继续引发关注,硅星人也会继续吃瓜,不过今天我们想先把这些八卦扔一边,聊一聊这“人体植入芯片”的事。
生物黑客
很遗憾,尽管你现在觉得这种科技看起来就疼,但很可能未来所有人的身体里都得有几块芯片。
如果你看一看身边的宠物,可能有一些已经是植入芯片的“版本”了。这些动物身上的芯片更多只是为防止丢失,植入一个GPS。
而在人类身上的应用可能则多了去了。
据美联社报道,瑞典至今已经有4000人在自己身体里植入了芯片,人们不再需要携带公交卡、信用卡、钥匙等。比如开门时,他们只需要把手在感应器上挥动一下,就可以了。
他们植入的芯片普遍使用的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一种比较常见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也是人体植入芯片最常见的种类。而这种黑科技其实已经有20年的历史。
第一个想出这种恐怖方法的人是英国老头凯文-沃里克,最初的用途也是开门、打开灯之类的简单操作。
因为这种做法的好处很直接,就是让人不再担心丢失信用卡或钥匙等。
而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尝试设计不同功能的可植入芯片,这种技术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并且非常酷炫,叫做“生物黑客”。
在美国,有一家生物黑客公司 Grindhouse Wetware,这公司声称自己是“未来人类改造师”,相信人类进化中没能开发出来的功能,芯片都能给你补上。
比如,他们给自己植入了能发光的芯片,弥补了人类没能进化出生物发光功能的遗憾。(图片太猎奇,怕会引起不适,我就不放了。)
不过,他们也做了许多医疗方面的尝试。比如,创始人之一的蒂姆-加农就给自己植入了一个微型芯片,它能实时监控他的体温,并且通过搭载的蓝牙功能传递到他的安卓设备上。它还能在体温异常时自主呼叫救护车。
这种在医疗上的应用前景甚至得到了医学行业的认可,美国医学学会2007年就形容这种植入芯片技术:
“能有效帮助识别患者,从而提高治疗的效率和安全度,并且还可以用来更好地保护患者信息。”
会疼么?
而在植入的体验上,似乎也并不是很糟糕。
以一家叫做“危险事物”的美国生物黑客公司生产的芯片为例,这个米粒大小的芯片可以植入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地带。
植入后,会感觉肿胀,并大概会持续一天。然后你的皮肤需要2到4周时间和这个外来物彻底适应。但有些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长达两年时间去真正适应。
而一旦皮肤和芯片融合了,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而且正常情况下从外表也看不出皮肤下面有个东西在。
而且,这些芯片还会和核磁共振仪器适配,并不会在机场等安检时被测出。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他认为未来人体芯片植入会和纹身一样常见,并且会越来越流行。科技产品终究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最可能的方式就是植入芯片。
硅星人对这个技术还是比较好奇的,虽然现在的用法更多是猎奇为主,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正经用法正在开发出来,芯片的安全也在得到更多的重视。
也许李学凌说对了一点,那就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植入芯片。只希望等那一天到来时,我们身体里的芯片可以“自主国产”。否则别人一声令下,自己体内的芯片就更新不了了,那可就真是肉疼了。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