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落入技术陷阱的滴滴和头条

2018-09-10 22:53: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脑极体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在TMD这一波成长于移动互联网的独角兽中,滴滴和今日头条堪称是一对麻烦缠身的难兄难弟。这边滴滴刚刚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两次顺风车恶性事件,那边今日头条就被实名公开举报至银保监,在没有金融牌照的前提下悄悄上线了“放心借”现金贷业务。

  尤其双方都有顶风作案之嫌——滴滴在半年前刚刚历经了类似的恶性事件,而今日头条则是在不久前刚为上线黑五类广告致歉。屡屡在犯错和道歉间徘徊,不得不让人困惑,这些本该撑起移动互联网半边天的企业们都怎么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做一个设想——滴滴和今日头条都陷入了技术陷阱。

  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滴滴和今日头条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双方的服务都是从技术出发。一个提供乘客与车主的需求信息撮合,另一个用智能推荐算法匹配读者和内容。

  而有趣的是,这两家同样以技术根深立命的企业,出现的问题恰恰与技术无关。假如滴滴的问题出现在每次都把车主和乘客匹配到三五公里之外、或者是干脆是今日头条一不小心泄露了用户数据,或许反而用户们在情感上更能接受这样的错误。

  因为技术的问题,是技术的问题;但技术之外,就是人的问题了。

  不论是滴滴糟糕的外包客服系统、顺风车社交糟糕的世界观,还是今日头条顶着P2P大量暴雷的风险上线无牌照现金贷,包括此前的黑五类广告、低俗内容、抖音侮辱英烈广告等等,都不是因为技术不可控性出现的问题,而是来自人的贪婪。

  我们可以原谅技术,因为它们就像巨大的机器一样,运转起来必然带有风险性。技术只有效率,没有脑子、更没有心。

  但人就不一样了。

  一,二,三,落!

  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另一个问题,技术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具有那么高的商业价值?

  滴滴的网约车业务自不必说,让滴滴在中国几近形成垄断的才不是什么更精准的线路规划算法,而是血条超厚打得起价格战、铺设迅速占领市场,并且有雄厚的资本支持,面对对手能够打得过、买得起。

  至于今日头条,智能推荐算法本身也不算是特别有门槛的技术。这种形式火起来之后,各个主流内容分发端口都迅速跟进,就连谷歌都嚷嚷着要做中文信息流了。而要说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有多么精准,相信使用过这款产品的人都心里有数。今日头条在一二线城市之外飞快的下沉速度,究竟是来自于精准的推荐技术,还是一定程度上低俗、刺激、吸引眼球的内容,在官媒的多次点名批评上,也可见一斑。

  技术本身不能创造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是围绕着技术萌发的。但想让商业价值技术成长,更多的是依靠产品的运营增长,甚至资本的运作和推助。

  这就形成了滴滴和今日头条的陷入技术陷阱的第一步——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却不能让他们赚钱。

  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盈利,就造成了目前种种问题。

  就拿这次今日头条这次的现金贷业务来讲,明显是对于目前P2P暴雷事件的敏感程度严重不足,对于政府政策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在多次被官媒点名、一度被网信办要求停止运营产品下线整改之后,今日头条仍然呈现出同样的麻木不仁。很可能是企业内部的GR部门的工作极度不力,或者在企业内部足够的话语权和推动力。

  同样,滴滴在客服部门出现的问题,同样是来自支持部门的失误,殃及了整家企业。

  其实当支持部门无法发挥作用时,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来自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倾斜。当一切资源都倾斜给业务部门时,企业的其他部分都会成为附庸。滴滴和今日头条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了将技术打磨成完善的商业体系,在前期通常都有极大的资本投入和极度夸张的估值。这则是他们陷入技术陷阱的第二步。为了代偿这些成本,滴滴和今日头条的变现压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于是滴滴和今日头条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说滴滴是为了快速发展和盈利而忽略了用户的人身安全,那么今日头条则是为了快速发展和盈利忽略了自身的信息安全——技术本身是不能变现的,只有技术带来的流量才能变现。所以在变现的压力下,只有尽可能的去从流量中榨出金矿。于是黑五类广告、违规现金贷业务自然顶风出现。

  但回到开始,这种模式一旦出现问题,用户往往不能原谅——毕竟问题来自于人对收益的渴望,而不是技术的误差。问题出现后用户的剧烈反响,给予企业公关部门的压力,而在企业内部资源倾斜下滴滴和今日头条的公关部分往往都表现出极不专业的状态——滴滴员工身着“合作共赢”T恤出席顺风车受害者葬礼、今日头条和腾讯、百度等等企业的频繁撕扯,都进一步把这些企业所出现的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这,正是使滴滴和今日头条彻底落入陷阱的第三步。

  在技术陷阱里,勇者变恶龙

  这就是滴滴和今日头条遭遇的最大陷阱,在创业伊始,或许他们都认为技术可以改变世界。走到一半才发现,技术的确可以改变世界,但不一定是你的技术。

  当被市场和资本推助着运转起来时,他们才发现原来光凭技术是不够的,产品推广、市场公关、市场政策、资本风向……这一切陌生的事物裹挟着他们,向往未知的地方走去。走着走着,发现在一系列不得以之下,自己没能成为屠龙勇士,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恶龙,只落得一身唾骂。

  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本身像是一个诱饵,吸引一批又一批怀抱着技术能力和梦想的企业投身其中。可在诱饵背后,却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陷阱——技术本身商业化能力不足,需要其他部门和力量的支持,但这些支持又需要极大成本,补充这些成本,往往又要对用户造成损伤……

  究竟有没有人能挣脱这个陷阱,真正用技术改变这个世界呢?

  我们在等待,陷阱也在等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