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把媒体当流量收割机,必给差评

2018-05-25 19:02:12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骆轶航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骆轶航

  我没想到,腾讯媒体事业部的一支投资基金(TOPIC),领投了一个3000万人民币金额的小案子,竟能捅出一个天大的窟窿,逼得马化腾老师出来道歉,承认尽职调查出了问题,不排除协商退股。

  我更没想到,这家被腾讯TOPIC基金投资的科技新媒体——差评,在媒体圈的人缘竟真的跟它的名字一样,差评。而且差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差评曾经不止一次洗我们PingWest品玩的文章,也剽窃过著名科技评论人霍炬的文章被后者越洋告上法庭,这些事儿大家都知道,也都一一罗列出来了。老实说,看到腾讯TOPIC基金投资了差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鼻子里“哼”了一声,对着手机屏幕翻了个白眼,但是一点儿都不愤怒。所以我才特别意外,原来你们都这么愤怒。相比之下,我怎么就这么油腻和佛系。

  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差评被骂了一天,恶评如潮了一天,逼得腾讯官方都出面澄清和解释了,甚至都考虑撤资退股了。到了凌晨,它推送的微信公众号居然又洗了一篇,宿主还是我大PingWest品玩。而且这次洗得还挺辛苦,从故纸堆里刨出来去年的稿子洗了一遍。我看了都给气乐了。这是公开不服啊,无声的抗议啊,可是你又能怎么地。

  对差评,我服,真服。去年我们硅谷的同事被洗稿了,直接发了篇檄文。我那会儿不直接管内容,加上前一天喝大了早上没起来。看到文章推送的时候已经转得沸沸扬扬的了。我也没说什么,不支持不反对,不过当是个热闹看。结果人家差评团队自己整了个海报,说我们围攻光明顶。问题是有长你们那德性的光明顶嘛?

  平心而论,比起 三表兄弟 和 林校长,我对这事儿真没那么愤怒。我们品玩的流量比起贵差评可少多了,可是我们钱融得也不必贵差评少,也能养活自己,还没挨过那么多难听的骂。但差评这次栽了,我乐见其成;如果差评被撤资了,我毫无疑问也是开心的。不过腾讯TOPIC基金投了差评,我也是丝毫不意外的。因为腾讯OMG(媒体事业部)旗下的基金(是不是这个TOPIC基金我不清楚)我也接触过,也聊过。聊完的感觉就是:这些人挺职业的,比VC机构里投中早期项目的那些人数学还好。你公众号阅读量多少,粉丝数多少,这个转化率高了还是低了,你基于这个阅读量广告刊例是贵了还是便宜了,掰扯得还是挺“专业”的。当然了,是那种数学特别好的“专业”。所以你看,都是科技新媒体,他们就投了“差评”,然后得了个差评。

  为什么得了个差评呢?就是因为他们数学太好了。所有对媒体价值——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的判断,都是基于“一个流量值几个钱”判断的。为什么这么判断呢?因为在腾讯的平台上,甭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企鹅号和天天快报,还有广点通广告投放,他们对这套东西太熟了,怎么转化的怎么估值的,算得太清楚了。既然微信公众号是最重要的新媒体平台,所以这上面的“头部大号”,肯定就是高价值媒体,就是更有投资价值的。

  按照这个逻辑,腾讯TOPIC基金就是投资了50个编辑做了981个微信大号,估值30多亿人民币的新媒体矩阵“量子云”;或者是直接投资了一些特别会洗稿和标题党的“做号党”,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是他们的媒体逻辑嘛,这些新媒体公司,是寄生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嘛,企业号、微信公众号和天天快报,为他们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嘛。

  但真正的投资媒体和内容的逻辑,不是这样的。

  有人报出了“差评”的刊例价,公众号头条广告10多万一条,产品评测5万一条,转发两万一条,觉得这个报价很高,差评躺着赚大钱了。但实话实说,这个报价真的不算高。除了差评这种野路子的不说,其它的被普遍认为是“一线科技媒体”的几家,微信公众号刊例价,据我所知是没有低于差评这个报价的。可是论洗稿能力、论一惊一乍标题党的能力,以及论搞流量的能力,大家都得认差评当祖宗。

  没有差评的流量,为什么能有差评的广告报价呢?因为大家都比差评要脸,因为要脸,广告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原创,注重创作一些好的内容,经常有一些有社会价值、产业思考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报道出来,建立起了公众形象,所以广告也卖得出去,营销也做得下去。

  这就是我劝大家别生气的原因。谁还没融过累计超过3000万人民币的钱啊?谁还没接过一条10万的广告啊?你没差评的流量也做到了,你还没跟差评似的惹一身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你生什么气呢?我们不生气,但我们可以较较劲:我们得让那些投资媒体的时候还秉持着“流量意味着一切”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明白:你们的这个逻辑,很扯淡。

  这种逻辑用在内容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制造灾难了。简单地说,这就是“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从业者面对内容生产者的傲慢。前两年都说是“内容创业”的春天,春天来了,“差评”就来了,“量子云”就来了,盯着顺风车受害空姐“下体”和“精斑”的二更食堂就来了,众鬼出世,群魔乱舞,这些可都是流量大号。在这拨春天之前,互联网公司和基金机构盯上了电影产业,搞出了“大IP”,一个“大IP”从网文开始,拍电影,拍电视剧,再做游戏。满屏幕都是《爵迹》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从小说到电视剧到游戏。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到了2017年,都开始反思了:怎么中国电影非但没有因为IP变得更好、更强大,反而更萎靡不振,赔的钱更多了?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的观看量怎么刷得快超过中国的14亿人口数了?《后来的我们》怎么开始在电影订票IP上刷量玩锁场了?这些孽可不是我们这帮搞内容的人造的,都是你们这些玩互联网的,把“流量为王”当信仰的,觉得只要有了流量就无所不能,什么钱都圈得下去,什么谎言都圆得住的人造的。

  内容这个领域就是这样,需要价值观、需要递进迭代,需要持续创作,需要积累时间和经验,需要一直运营它的用户群体。不能一天到晚一惊一乍,不能随随便便地充水,不能刚有了点儿流量就收割,更不能为了自己的流量肆无忌惮地割其它认真创作内容的平台的韭菜。我们也在乎流量的增长,但我们更知道好的流量是怎么来的,能创造多大的商业价值,顺便也能创造怎样的社会价值。我们也想告诉那些只盯着“千万大号”和“百万大号”满眼放光的“内容投资人”,你觉得你们眼光好,投到了好项目,那你们就再多偷着乐几天,往后哭的时候多着呢。

  说回到腾讯TOPIC基金投资差评这事儿。这支基金应该是“腾讯开放平台”和应用宝的班底在接手了腾讯OMG的天天快报之后成立的,流量思路是显而易见的。腾讯OMG不是没有懂内容的人,腾讯的媒体报道和内容质量恐怕是门户同行中最好的,但是很明显,腾讯真正”懂内容”的那群人,在内容投资上是没有存在感的。

  我之所以更关注投资内容的思路不应该是收割流量的思路,是因为我对差评的未来一点都不关心,是死是活我都不关心。差评死了,我们也未必活得更好,差评继续活下去,我们也死不了。只是差评想人五人六地跟其它科技媒体一起出现在各种新闻发布会的名单里,我们觉得有点像癞蛤蟆趴脚面上——不咬你但恶心你。但我觉得差评还能活得下去,肯定有人会投资它。我们投资圈的一些“老炮儿”是很鼓励年轻的“内容创业者”为了收割流量而不管不顾的。看看这位差评的天使投资人发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我跟这位差评的天使投资人打过交道。当是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推荐德国的一家创业孵化器“Rocket Internet”。这家孵化器专门山寨硅谷的创业项目,中国的创业者都不抄了,这家德国的孵化器还在抄,而且还上了市,做到了30多亿欧元的市值。这位天使投资人特别羡慕Rocket Internet,跟我说他也想干一个。

  你看,有这样的人坚定地支持差评,差评还是大有可为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