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朱瑾瑜被害”事件会成为中国的“宫崎勤”事件吗?

2018-04-04 11:58:28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苗钟毓   
▲朱瑾瑜▲朱瑾瑜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新浪科技 苗钟毓

  3月31日,许多海口人的朋友圈都被这样一条寻人启事刷爆:

  2018年3月30日23时许,朱瑾瑜(女,13岁,身高156CM、体重40公斤)海口市百汇城电玩城玩耍后电话关机,至今未与家人联系。失联时,穿着黑色T恤,阿迪达斯短裤,脚穿Nike高帮运动鞋,中等身材。

  4月1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

  2018年3月30日23时许,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失踪儿童朱瑾瑜已遇害,其遗体31日22时左右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环湖路八一小区内找到,(警方已抓获犯罪嫌疑人罗杰),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网传消息称,凶手是Cos圈的摄影师,以售卖动漫产品为生,事发当日是以拍摄Cos照片为由,诱骗小姑娘到琼山区,并将其残忍杀害。

  中国的“宫崎勤”事件?

  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网友在痛心之余,也将矛头对准了ACG圈中的种种乱象,认为这一事件或许将成为中国的“宫崎勤事件”。

  宫崎勤事件是指1988年~1989年间,发生于日本东京都和埼玉县,四名4~7岁的女童被诱拐后杀害的事件。案发后,警方在凶手宫崎勤家中搜出了大量的幼童系性爱、虐待系漫画与同人志,以及接近6000卷的惊悚恐怖片、动画、特摄片。

  这一消息被警方披露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宫崎勤犯案的诱因。日本的ACG产业因此遭受重创,大量作品被社会抵制。色情动漫厂商更是成为众矢之的,不少漫画家甚至遭到不明人士的人身威胁。

▲“杀人魔”宫崎勤▲“杀人魔”宫崎勤

  宫崎勤“御宅族”的形象也导致日本的主流社会对御宅族这一群体的污名化。媒体将“宫崎勤事件”与御宅族联系起来,认为御宅族文化是造成这一惨案的原因之一。

  许多ACG爱好者担心,“朱瑾瑜被害”事件可能会像“宫崎勤”事件冲击日本动漫业一样对中国的ACG产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监管层面对ACG文化更加严苛的管制。

  事实上,目前讨论“朱瑾瑜遇害事件”是否会成为中国的“宫崎勤事件”为时过早。网传信息并未得到官方的证实,朱瑾瑜遇害是否与Cos摄影有关尚待证实。而且在一起惨痛的凶杀案面前,我们不去关注事件本身,反而探讨其对ACG文化的影响,未免有些失当。

▲被误认为凶手“罗杰”的博主和风▲被误认为凶手“罗杰”的博主和风

  对网传消息的追逐已经造成了一些恶果。一位博主的照片被传为凶手“罗杰”,其个人微博下几乎全是网友的谩骂。这位博主表示自己已经报警,并将追究传谣者的法律责任。 

  在事件尚未清晰之前,我们没有必要过早地做出结论,耐心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既是对事实负责,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ACG文化错了吗?

  因一起偶发的不幸事件而对整个ACG圈层进行污名化,这显然是过火的。

▲Coser▲Coser

  Cosplay作为一种爱好本身也无可厚非,一些评论认为,Cos圈内充斥着软色情与援交现象。对于前者,我们很难否认,一些关于漫展大尺度Coser的报道时见报端;对于后者,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某种都市传说,“人人都在说,可谁也没见过。”

  如果因这一事件而诱发公众对更多Coser的“荡妇羞辱”,这也与我们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女性的初衷相违背。

▲B站独播动画《龙王的工作》截图▲B站独播动画《龙王的工作》截图

  而对于ACG爱好者而言,我们也应当反思,为何人们可以如此轻易地将这样一起恶性案件与ACG文化联系起来。对儿童色情与所谓“萝莉文化”的过度纵容,或许将对整个ACG文化造成无可逆转的伤害。

  许多热衷为ACG文化辩护的人指出,ACG作品中的角色是虚构的,消费这些形象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确,满足人类的幻想是文艺作品的责任之一,但不能因此就去过度地追求猎奇的趣味,更不能对明显有悖于现实伦理道德的剧情“习以为常”。

▲红音萤▲红音萤

  日本已故女星红音萤在退出AV界后投身公益,试图纠正受到AV影响而对“性”的认知产生偏差的年轻人。她曾振臂疾呼,“成人影片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幻想,不是也不能当做性爱的教科书。”ACG作品更是如此,ACG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幻想,不是也不能当做生活的教科书。

  “分级制度”会是亚文化的解毒剂吗?

  我们不需要一场21世纪的“魔女审判”,也不应该将ACG爱好者都当成潜在的变态与罪犯,我们需要的是正视ACG文化中负面的、消极的部分,并且采取合适的手段去对抗它。

  公众对于分级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或许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许多人质疑,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分级制度是否还有意义——小孩子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上找到可能不适合他们观看的内容,而分级甚至可能会刺激孩子们去寻找此类影片。

  但我认为,分级制度更多的是为了给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是非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应该去观看这部作品,更不应该去效仿这些作品中的做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级制度”不可能完全消解ACG文化的负面效应,但它或许可以成为一支强力的“疫苗”。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成长在无菌室内,事前的预防总好过事后的弥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