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从“高空第一人”坠亡,看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感

2017-12-12 08:51:01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于斌

  自称“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吴永宁再也没机会看到自己“火”遍全网的这一天。

  说来讽刺的是,在直播平台自称“咏宁”他2017年年初的时候还是个做武行的群演,夏天的时候就成了直播平台上的“专业”极限挑战者。这个“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噱头到最后也只变成了咏宁的自我认证和直播平台吸引人气的手段。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咏宁坠亡事件的第一责任人是他自己,对此我们只能表达惋惜;但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我们更直接地看到了咏宁之死背后的助推器——他背后的互联网力量。

  网络猎奇盛宴的“牺牲品”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依然处于“流量为王”的收割期。大量猎奇、垃圾信息占据了普通网民的视线,平台运营者发现这类信息能为他们带来充分的流量和关注,也就听之任之甚至“助纣为虐”。

  吴永宁是一个普通的小武行,当过一些人的替身,和一些明星合过影,仅此而已。但是生活的压力让他太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了。当他发现自己偶尔的危险尝试获得的赞赏或许比他做武行多年来得到的还要多的时候,他只能不断地冒着生命危险去博人眼球,不断地越走越远。

  像吴永宁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快手的生吃哥只是东北农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残疾少年。他长期用摧残自己的方式满足一些网友变态的猎奇欲望,积攒一点可怜的关注。

  比如直播平台上各种挑战最辣的比拼,比如女主播们疯狂的“露肉”打擦边球……

  在这场网络猎奇盛宴中,平台、关注的网民都成了间接促使吴永宁悲剧的“刽子手”,而当硝烟过后,他赖以生存的直播平台依然在商界里纵横捭阖,那些关注他的网友们又转战到下一个主播的直播间打赏去了。

  某评论员说:“网络直播激发了潜藏于人性之中的野心和虚荣心,以及一种超越常识的认知和自我评价。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视频直播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关键词。假如没有这一个元素的催化,吴咏宁也许不会走到今天这步。”

  是爱好,还是视频直播行业的利益驱动?

  就像知乎热门帖里很多网友质疑的那样,对于吴永宁来说,危及生命的极限挑战真的是爱好吗?当他无防护站在百米多高大楼楼顶的时候,难道不会害怕吗?

  吴永宁心中到底怎么想,我们永远都没有机会知道了。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场事件中,直播行业的利益驱动是促使像吴永宁这样的人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咏宁坠亡一事曝出后,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咏宁的微博评论中,多数网友表示惋惜之情,部分网友认为,各视频平台发布咏宁的高空挑战视频过于危险,不宜发布传播。少数网友称,早在事发之前,就曾在相关视频平台举报过此事。据一位高空挑战爱好者认为,“我觉得网络视频害了他,因为有粉丝打赏之类的。”

  据北京商报报道,咏宁的高空挑战视频曾在美拍、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多个平台发布。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把注意力关注到今日头条与火山小视频们。

  从网络报道上来看,火山小视频App的打赏与热度是支撑咏宁的高空挑战视频持续冒险的重要推进力量。火山小视频App中,昵称为“咏宁-视频”的账号,粉丝超过99万,火力值是55.7万,按照火山小视频的规则,相当于5.7万元。这个账号发布过300个视频,内容大部分是各种极限高空挑战。页面数据显示,其视频播放量最高为3.3万次,同时这个账号还进行了217场直播,时长最长的一次超过4个小时。12月9日上午,这个账号的粉丝仍然在增加,一个小时里从99.2万增长到99.4万。

  相比于火山小视频,其他直播平台倒是很早就关注到咏宁直播潜在的危险性。例如在快手App中搜索“咏宁”,可以看到昵称为“咏宁(极限挑战视频集)”的用户,其账号下发布了4个作品,其中一个为高空极限挑战视频。不过,这个账号已经被标注为“视频已经被视为不宜公开”。此外,快手通过其官方客户微博账号回应称,曾对咏宁的冒险行为进行过劝阻,并对其账号进行处理。

  作为由今日头条孵化的独立视频平台,火山小视频并未做到足够的重视,更不论有效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感了。

  互联网企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社会责任感

  今日头条和火山小视频们可以表态加强监管,甚至认错道歉。但从此次网友深挖出的信息来看,咏宁的意外真的在早期就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今日头条和火山小视频能够像其他直播平台那样对此类直播拥有足够的重视的话。

  但对于今日头条们来说,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就像他们引以为傲的那样:他们是一家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驱动核心的公司,“没有编辑”和“全是工程师”是今日头条最初在媒体曝光时,给自己赋予的两个核心标签。

  但技术驱动给今日头条们带来了“恶俗内容”的答卷——推荐算法像魔镜一样的映照了人心中最隐秘的欲望。版权抄袭问题、内容质量低下、海量广告……这些早在今日头条创立之初就存在的原罪并不能掩盖它在近些年的疯狂扩张。以至于“卸载今日头条”、“杀死今日头条”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不管内容驱动也好、技术驱动也好,我们认为互联网企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内容驱动,却恶意引导社会舆论,以精英话语体系为求商业利益炒作话题,我们不能接受;如果技术驱动,却让好的内容离我们远去,让低俗、色情、标题党、低智、垃圾信息充斥手机,主张低质内容传播,我们依然不能接受。

  当然,现在的“我们”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今日头条和火山小视频们,你们能接受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