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就凭这些“流氓”行为,脉脉还能撑到上市那天吗?

2017-11-17 15:31:35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互联网圈内事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互联网圈内事

  说到脉脉,通常我们就会想到是不是又有一些“知情人”带来了爆炸性新闻,在匿名的保护下,脉脉带给我们很多真真假假的办公室八卦和职场“秘密”,每次都能让脉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当然被爆料的公司,也成了漩涡中心的突出点。

  但这次脉脉算是给自己卯足了劲:11月15日上午,脉脉宣布获得了7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由DCM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持续跟投,除了机构投资人,智联招聘也成为战略投资方,并与其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创造了行业的最高纪录。

  此外,脉脉还计划于2019年IPO,目标市值为100亿美元。

  1

  脉脉从2013年10月开始正式推出,当时的主要标签是职场社交和私密跳槽,CEO林凡也承认成立之初是复制LinkedIn的企业社交模式,招聘与跳槽都需要可信的个人公开信息,然后脉脉围绕它建立了个人实名和人工认证体系加V,并以此作为社交包括匿名社交的基础。

  其中的匿名爆料,也是脉脉在上线之初就已经确定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一功能,给脉脉带来了许多的用户增长,也获得了由晨兴资本A轮共计500万美元融资;2014年IDG和晨兴创投2000万美元的B轮资。

  但是匿名爆料同样也给脉脉惹了一身“骚”。

  去年“脉脉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的案件让脉脉吃了官司,今年5月一位自称“ofo员工”爆料了内部腐败也让脉脉接到了法院的传票。

  当然还有许多的“小道消息”,例如百度贴吧如果发帖管理量不到多少就要撤职、华为员工为了完成工作连家庭都不顾上了,类似这样的消息比比皆是。

  匿名爆料甚至成了部分职场人士的乐趣所在,因为有匿名这个挡箭牌,每个人都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每天在里面寻找乐趣的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如果你想要使用脉脉,还得付出上传通讯录的惨重代价。即使你没有注册过,他人也可以为你建立“职场形象”,填写你的电话号码和就职信息,导致你的隐私莫名被泄漏。而脉脉则会不停给你发骚扰短信,以你的隐私为人质要挟你注册。这也是很多人骂脉脉是垃圾软件的一个主要原因。

  虽然脉脉在刚上线时宣称自己是以职场社交为基础的软件,但是,许多人知道脉脉就是因为用户在上面爆料大公司的管理层内幕,用户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匿名爆料上。

  而随着脉脉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不主打招聘的脉脉如今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到底有没有可能把职场社交做起来? 明年又能靠什么支撑着自己上市之路?

  2

  在整个国内的职场社交领域,脉脉可以说是为数不多还活跃着的玩家。

  中国的职场社交向来发育不全,早前优士、若邻等效仿领英的产品一批批地死在沙滩上,领英虽然在国外发展迅猛,但对中国的许多公司人来说,也只是使用频率不高的一款产品。

  其实对于国内的职场用户来说,真正的需求可以归类为四个方面:寻找商业机会、寻找工作机会、寻找人才、寻找人脉。其中寻找商业机会、工作机会和人才我们都可以归为商务活动,剩下的寻求人脉才是社交的部分。

  但就现在的脉脉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让用户意识到职场社交的价值所在,进而接受这个品类,而不是一提到脉脉映入眼前的只有”八卦“二字。

  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将用户需求整合并快速发展用户,脉脉还要面临着几大问题。

  缺乏有价值的用户

  在脉脉上,一般活跃的用户大多数为自由职业者、创业者、公司小职员及一些求职者和猎头,CEO虽然多,但是人家有这个空闲在脉脉跟你闲聊?会愿意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被闲杂人等骚扰?显然这很不符合实际。

  对于大多数普通职员来说,其实他们对人脉的需求并不高,但是不管是脉脉中的二度人脉还是三四度人脉,对他们来说很少发展到有价值的。

  缺少与微信争夺用户的优势

  可能很多人会说,职场社交都用微信哪里轮的上脉脉?确实,目前国内最大的职场社交群体还是在微信里面,由于国内职场的社交应用发展缓慢,微信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多企业中,大家都普遍使用微信、QQ进行职场社交,所以对脉脉而言,如何与微信争夺用户也成了一个难题。

  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一款好的职场社交软件对于大部分职场人士来说还是极度渴望的,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把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一款被大家所接受的职场社交产品至少能让用户愿意将过往的人脉移至这款新社交产品,并且保证那些过往的人脉也会使用这款新的社交产品。只是人们愿意去体验脉脉还是被其中的爆料八卦所吸引,至于职场社交的方面,脉脉自身也并没有什么创新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职场社交

  其实对于中国的整个环境而言,中国职场上还不存在郑重的社交文化,只存在”速食文化“,加你大多都是为了做一锤子买卖。

  猎头、HR、销售等人员太随意的加好友和大众太随意的接受,就会使得普通人的社交圈子迅速变成90%的人不认识,然后便失去了更新和访问的兴趣。

  所以对于刚刚拿到融资的脉脉来说,想要在职场社交上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3

  说到职场社交上的商业价值,对于任何营销人来说,社交平台都是一座金山,尤其是这种做垂直社交的平台,可以围绕特定人群里设计变现方式。

  目前,脉脉的变现模式集中在两点:会员和广告。根据虎嗅今年二月的报道,在脉脉的收入构成中,80%来自品牌广告,其中包括开屏广告、Feed流广告、直播广告等、20%来自会员服务,而林凡将招聘业务收入归结到品牌广告中,只占10%。

  很明显,目前脉脉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单一。虽然招聘在职场社交中并不是唯一确认的场景,但作为一个职场社交的产品并没有将招聘的业务凸显出来,这又体现了脉脉在职场社交又一大问题——社交和招聘无法有效的权衡。

  其实国内大多数职场社交产品普遍存在的弱社交属性的问题,往往会导致用户社交深度浅、活跃度不稳定、用户黏性低,本质上就与传统招聘网站并无太大区别。

  但是脉脉在所有的职场社交产品上算的上是比较活跃的一位了,只是并没有把这种优势显现出来也是有点遗憾。

  而就品牌广告而言,当大量的广告充斥在产品当中的时候,这是否符合用户的社交习惯?是否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这些都是脉脉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讲,可能更看中的是脉脉背后的关系链,只是前有在微博上非法获取微博用户数据,后有现在强制用户上传通讯录的”蛮横“,再加上如今都对互联网公司的用户安全越来越重视,免费用数据获得增量的时代已经结束,脉脉这样的”流氓“行为还能撑到明年上市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