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曾响铃
国民老公王思聪与“为自己代言”的陈欧以“吃翔”为赌注打的赌在舆论圈里还尚未散去,陈欧3个亿投资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街电”)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庆前夕,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在郑州开展“规范共享充电行业,整顿知识产权侵权“专项行动,郑州国贸360广场、新郑国际机场及郑州东站等地都有大面积整顿行动,而街电首当其冲,有多处被查封。
这意味着街电涉嫌侵权的大批量产品铺设可能面临全面下架,对街电来说资金的损失必定少不了。这次事件似乎也说明了,草莽般发展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整体进入了下半场,行业要从一味寻求扩张开始转向恪守严苛的商业规则。
时间刚好,共享充电宝进入下半场
距离共享充电宝成为热点已经过去半年,按照互联网时代“风口规律”, 一批坐不住的企业在这时候总会把资本狂潮掩盖下的疲态露出来。共享充电宝正是如此,下半场“也是时候了”。
1、倒闭跑路只不过是行业加速洗牌的警笛
在街电“出事”之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发生了不少“事故”。最近,微博上就爆出共享充电企业Hi电以“调员工往边疆省份的边疆城市”为幌子“劝退”旗下200多名员工,遭遇员工集体维权,其创始人则拒绝回应。距离Hi电今年4月份的天使轮数千万元、A轮近亿元融资的风光,过去将将半年,令人唏嘘。
而号称对共享充电宝投入无上限的陈欧,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新的动作。此外,某自媒体人甚至爆料某个共享充电宝企业准备雇枪手黑整个行业一把,作为给投资人的交待拿钱跑路不干了,让人哭笑不得。
融资停滞、变向裁员甚至预备跑路,共享充电宝行业看起来风声鹤唳。然而,这恰恰是行业加速洗牌的表现,与这些企业相对的是,行业内一类坚守商业规则的企业还在稳稳地发展,洗牌正在加速,最终留下的才是精华。
2、专利纠纷四起,行业真正进入壁垒战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国家近些年大力推进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在共享充电宝上如此发力,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共享充电宝却是专利集中度很高的行业,移动电源自动租赁设备、移动产品租借终端、充电装置皆会产生专利,仅来电科技(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公布的国内发明专利数就有7项,发明授权数4件,实用新型数达12件,外观设计数达11件。
而围绕专利的诉讼也在频繁发生。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同共享充电宝相关的知识产权诉讼已经发生了45起之多。最典型的,莫过于去年来电科技将“云充吧”告上法庭并胜诉的“共享充电第一案”,之后,还有来电科技诉街电及其股东湖南海翼、诉友电科技等案件。其中细节,据来电负责人透露,街电在其产品研发过程中,曾三次派人到深圳现场“研究”来电的自动租赁设备、租借方法、系统及租借终端。
专利数、抄袭小动作、侵权诉讼等都充分反映了专利在共享充电宝行业内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利壁垒”型的行业。随着专利保护逐渐成为共识,那些通过抄袭的方式侵占市场的共享充电宝厂商终将自食其果,用自主专利抢占市场、拼“专利”才是企业间竞争的正途。
3、合法合规的政府介入,让低成本侵权无处可逃
尽管我们看见了来电等企业在通过诉讼手段积极保障自身权益,但从企业的角度,通过诉讼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周期长达1-2年。显然,风口行业的激烈商业竞争无法容忍这样长的时间周期,夜太长梦太多,这致使一部分居心不良的企业愿意去踩专利的红线,因为侵权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违法成本变得十分低下。
而除了诉讼,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解决侵权还有自力救济以及请求行政机关处理两条路径。随着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日趋灵活与高效,且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通过行政机关处理的方式整肃共享充电宝市场,就成为保护市场竞争合理性与合法性最直接、有效地方式之一,也将进一步优化商业竞争。
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以侵犯社会利益、破坏竞争规则来获取快速成长的企业,政府开始“不留情面”,而本来是以创新理念著称的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行业内的一些企业正好撞在了这个枪口上,于是,政府不得不拿起维护市场秩序的刀子,来助力行业的发展进程。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的行动,其实就是针对街电等侵权公司进行的合理合法合规的净化市场的行为,保护那些真正投入技术研发的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无疑,政府的刀子加速了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帮助行业进行筛选、过滤,毕竟,用通俗的话讲,打击“坏人”,就是在保护“好人”,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既是在震慑侵权者,更是在鼓励创新者。
下半场的战争,到底在拼什么
既然下半场来了,那共享充电宝的玩法就要和罔顾商业规则、疯狂生长的上半场说再见了。下半场的共享充电宝,竞争要拼一些新的东西。
1、大家都在“出事”,“不出事”变成最好的结果
显然,在上下半场转场的过程中,共享充电宝厂商普遍日子都不好过。仅仅不到半年,街电、Hi电等曾经在风口上的企业就只剩下了麻烦和背影。
在此次被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查封之前,街电已然陷入了多重麻烦。先是爆出创始团队与股东海翼之间的股权纠纷,称“承诺的股权不兑现,现有的股权被稀释成厕纸”,后海翼发文澄清,又遭离职员工网络控诉其“文过饰非、混淆视听”,更指街电“估值2.5亿时,仅有500台机器”,令人咋舌。
不止于此,9月29日,海翼股份发布关于出售资产的公告,拟将对街电科技15.236%的股权转让给天津顺事通达科技有限公司,从4800万的转让价来看,当下街电估值为3.15亿,而5月海翼股份的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相关议案中,街电的估值还有5亿元,短短4个月已经下降了40%。事实上,5月份的增资过程过程中,随着陈欧的3亿元入局,海翼股份对街电的持股就已经从46%变为18.4%,此次,海翼要退出的态度又如此坚决,不知道陈欧作何感想。
而就在8月底,陈欧仍然在说要让质疑的人看看账户,尽管后面确实晒了下账户,但账户里的钱到底来自哪里却没有说明白,也没能阻止外界对街电的揣测。此次是被河南省主管部门查封,下一次又会是在哪?或者说,街电还能坚持到下一次么?
更多像街电一样身陷侵权风波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在面临类似的境况。大家都在“出事”,“不出事”就成为了共享充电宝企业在当下最好的结果。而要“不出事”,唯有遵循商业规则,尤其是尊重知识产权,并在品控、产业链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做业务、博营收,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市场宣传、营销噱头。
2、在盈利之前,先控制好成本的问题
陈欧在一次微博互动中,表示街电的单充电宝制造成本达200元。如果他没说谎,我们来算一笔账:根据街电公布的数据,单充电宝月营收尚不足10元,若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20个月。对充电宝产品来说,20个月的周期可能已经超过其使用寿命了,很可能连成本都没有收回就已经报废,更别说除了充电宝之外的其他各类成本支出,如何能够盈利?
如果陈欧说了谎,那就是他本人诚信有问题,街电的“内幕”就更值得怀疑。按来电创始人的说法,共享充电宝不是能够挣快钱的行当,在业内公司普遍出事的情况下,资本已经趋先冷静,下半场考验的不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团队精细化运营、创造效益的能力。
这其中,成本控制又是关键一环。充电宝制造成本与用户体验的均衡、租赁设备的功能性要求与成本节约、场地租赁费用与收益可行性核算、异地归还的供应链协调等精细化运营优化都是摆在团队面前的具体任务。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走出上半场讲故事+粗犷运营的共享充电宝在下半场必须要走的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