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华为要扫描你的微信聊天记录,你让吗?

2017-08-16 14:19:35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方军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方军

  这篇文章原题是《数字时代的透明人: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数据》,这篇文章写于争议爆发之初,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设想了一下场景,立刻觉得,我必须支持腾讯,希望微信赢。

  聊天数据里面,敏感信息尤其多。比如说贼知道我跟我说出门了,然后他就来了,想想就很可怕。

  腾讯微信 vs 华为荣耀

  华为荣耀手机和腾讯微信之间爆发关于用户数据的争议:

  荣耀Magic手机扫描用户数据,根据微信聊天内容自动加载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腾讯认为华为私自获取属于腾讯的数据,且侵犯了微信用户隐私。

  作为一个普通手机用户,我是乐于见到腾讯出来对抗。通常,我们用户并未授权手机或手机操作系统收集信息,发送到其服务器,然后推送服务信息或广告信息。

  但相对而言,个体难以有效抗议,那么我们就乐于见到腾讯在维护它的数据的同时,顺带保护用户的利益。

  数据之争

  不久前,在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与快递公司顺丰之间,也爆发数据之争。只不过,那一次是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普通用户很难有直接的感受,虽然那些数据可能是对每个人来说极为重要的个人隐私数据。

  近日,微博和头条号之间也爆发数据之争,微博声明中引述之前的判例说:

  根据2016年“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第三方获得微博用户数据以及微博信息内容,需要获得微博平台授权,否则将被视为不正当竞争。

  这次,“腾讯微信 vs 华为荣耀”争议以用户隐私和用户数据所有权的方式爆发,是因为这个争议中,我们觉得,这些数据与自己密切相关。

  按过去的惯例,我们购买硬件设备,通常并没有赋予它获取数据、推送广告的权利。相对而言,我们在免费接收互联网产品服务时,则缺省与互联网公司共享数据。

  我们的行为里面,其实有一个隐含假设,获得我们个人数据的互联网公司,有责任保障数据安全,也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数据利益。

  当然,我们也知道,它们这么做也是保障它们自己的利益。

  平台之间关于数据的争议未来还会很多,这固然是因为,现在平台视数据为资源,甚至有说法“数据是石油”,也就是新的能源。

  也是因为,当平台收集用户的数据之后,就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责任——它要保障数据的安全,它应代替我们保障我们的利益。

  作为用户,我们很难与平台对抗,除了在大数据环境中保持应有的谨慎之外,我们只能选择自己能信任的平台,而觉得平台不可信任时选择用脚投票。

  这一次,我选择相信微信。

  在8月15日互联网安全大会上,腾讯副总裁丁珂说:“微信不会读取、分析聊天记录。”

  我们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数据

  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数字化,每一次数据之争,都提示我们思考:我们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数据。

  在我看来,我们的数据可以分成几层:

  1,综合性的数据的层面

  华为荣耀手机和腾讯微信之间的争议,发生在综合性的数据的层面。这些数据实际上并没有与个人直接一对一联系起来,其中争议的焦点是,用户是否授权厂商获取与使用。

  2,跟个人直接相关的数据

  中间一层是跟个人直接相关的数据,明确到具体用户的。

  这一层常爆发更多的争议,既有公司之间的,也有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比如Facebook在2007年试图推出名为“Beacon”的广告系统,在全球引发巨大争议,不得不暂停。

  今天,各种移动应用收集和使用的数据远超过当年,但用户却不假思索地公开自己的信息。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痕迹,也发布自己的地点信息,也习惯了新闻APP根据我们的数据来推送信息。

  3,最基础一层:个人的身份信息、通信、金融等信息

  最基础一层是个人的身份信息、通信、金融等信息,这些信息的泄露会导致非常严重的问题。

  去年,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话诈骗骗走学费、心脏骤停死亡的悲剧,一个根本原因是个人的重要信息被泄露了,让骗子定点作案。

  近期,关于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获刑的报道增多,比如8月初有杭州的某电商客服人员倒卖含用户隐私的Cookie信息被判刑两年六个月,7月广东肇庆有人购买网络个人信息被判刑。

  近年来此类判例增多是因为,刑法于2009年增设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的确,这个层面的个人信息需要由法律来作最后的安全防线。

  数字时代的透明人

  在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透明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存在于数字世界里。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个人信息已经数字化,部分存在于公开的互联网,部分存在于数据库。

  趋势又难以阻挡: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地让渡数据,以获得便利。在互联网上,我们可能都是透明的,缺乏有效的工具来保护自己。

  在数字时代,每个人面对的新挑战是:

  有些看似无用的信息,如果被恶意使用,寻找相关性,同样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

  如果我们自己不够谨慎,在公开的社交网络分享私人信息,被人恶意与自己的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让人能猜测全面的信息,可能给自己造成损失。

  比如,“腾讯微信 vs 华为荣耀”争议涉及的数据是我们的聊天对话信息。

  在对话信息中往往会包括多我们的个人信息,比如何时去哪里、私事安排等等。

  这类聊天是否包含在现有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范围之内,暂时还没有定论。

  在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个人数据的挑战。

  我们要尽量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尽量少在互联网上公开泄露个人信息,但这远不够。

  我们固然要相信信息监管进步、选择值得信任的平台,我们也要注重谨慎保护自身的数据,更要冷静地看待平台。

  即便是我们信任的平台,我们也不得不假设它也有作恶的可能性,或者它有可能失责让人盗走数据。关于数据属于谁、如何保护数据、数据权利被侵犯后怎么办等等,都还没有有共识的答案。

  补充信息:

  请记得保护自己的朋友圈

  五六年前,大众用户已经被教育,微博是一个公开场合,如果分享孩子的信息,被坏人恶意利用可能有风险。

  过去几年,很多女性用户在微信朋友圈晒娃,以为所谓“朋友圈”是私人场所类似于客厅。

  但由于很多人会在加好友时不多做甄别,时间久了“朋友圈”也接近于公开场合,实际上也可能造成风险。

  本文作为互联网知识经济专栏刊发于8月16日《南方都市报》,网络刊发时根据原稿重新排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网络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