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洛可可:萧条时期设计为王(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0日 11:22  《创业家》杂志
科技时代_洛可可:萧条时期设计为王(2)

图为: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贾伟

  通过使用得到快乐、愉悦感、安全感此类的精神享受,就称之为精神需求。未来人们更需要属于自己的精神需求。符合他的身份、审美、人生观的一些产品。创造精神需求的典型例子有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上网)、ipod,它们激发了人们对拥有产品的一种热情,对使用产品的一种激情,触动了人们原本对于生活的憧憬。

  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内需,虽然内需是要发展的,但是不能单纯发展人们的物欲。物欲无休止的发展会是一场灾难。对物质毫无节制的占有并不是一个健康和平衡的模式。当一个产品拥有一种精神本质的时候,会让拥有它的人珍惜这个产品,不会去浪费。人们会呵护他所拥有的产品,因为这和他的精神是相通的。

  设计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让一个产品在功能健全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状态。设计不是艺术,不是讲我喜欢,而是要从使用这个产品的群体出发,看这个群体需要什么。

  你看手机,朋友经常说我,你用手机怎么这么费?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我真正喜欢的手机,所以我不会去珍惜。我不是一个浪费的人,对于我真正喜欢的产品,是当宝贝一样的。我的剃须刀,德国百灵的,我父亲用了20多年,我自己又用了10多年。因为传达给我的感受不同,这个手机传达给我的感受就是让我用一下,而剃须刀传达给我的感受则是对我的关怀。

  中国产品的根

  洛可可特别想唤起中国人对中国概念的需求。一个尝试就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试图唤起人们的记忆。就好像我们出门看见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但是总觉得似曾相识。不是陌生感,不是新奇特,而是有一种记忆在里面。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国这几千年文化的提炼,找到文化的元素和根基,找到让中国人看得懂的东西。有根的产品,有脉络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

  这就像城市应该有历史状态,各个朝代的感受都能留下,是一个可以寻找到根的地方,存在一个完整的链条。但是现在北京已经是一个寻找不到根的城市。所有新建立起来的东西,根都是在国外的。比如CCTV的新大楼、鸟巢。如果一个城市所有的能看得见的东西,根都不在中国的话,那它就只是一个“壳”。

  如果中国的产品寻不到自己的根的话,那会是一场灾难。没错,工业设计是国外的,但是产品是中国人用的啊,产品是要有文化需求的。需求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对文化的需求。文化就是一种气质,中国人那种含蓄的、内敛的气质。包括我们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儒家文化中的颜色包括黑、白、灰,还有棕色。棕色很有意思,很多人认为棕色很脏,那为什么把棕色放进来?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循环。叶子由绿变棕,由棕变黄,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如果中国的产品找不到根的话,那永远会有人说,中国的某一大品牌是学索尼的,中国的某一大品牌是学三星的。可是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平时接触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你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感到一丝熟悉,可能会让他在心里有一种更美好的感受。

  我们工业设计是和制造紧密挂钩的,现在有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德国有严谨到古板的文化,瑞士有精湛的文化,日本有岛国细致而美轮美奂的文化,禅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制造是没有灵魂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没有提炼到文化的层面,那它的制造带来的是一种低端的、粗制滥造的需求。

  说完制造,我们再看设计。如果设计中没有文化的积淀,那它产生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崇洋媚外的,陌生感的,无法让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设计产生需求,而真正的需求要求设计者去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味它在化为有形时的形态。

  我们不会让丹麦设计师做国内的项目,因为他不理解国内的需求。产品是有文化背景的,像日本三洋的产品多为纯白,因为日本是一个缺少资源的岛国,而白色给人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再比如同样的红色,韩国人就很忌讳,而中国人就喜欢。设计就像拍电影,要考虑色彩,要考虑主角配角。最后说到消费,消费是有记忆的,而中国人对消费的记忆是断档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产品的设计,唤起人们对消费的记忆。古代人也有消费,他们制作的一些东西是非常美的,非常精神化的,非常强调身份、强调品位。但是在中国那段断档期之后,人们已经找不到根了。其实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个试图寻根的尝试,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我们平时使用的产品呢?我认为应该是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

  有一个定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我们也要去探求自己的东西,要学会西学中用,让中国产品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我们这些做设计的人,需要去提升消费的层次,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我觉得中国的产品要走出去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感情。

  其实除了消费者和厂商需要教育,设计师更需要教育。设计方面的大师都是国外的,设计师学习的都是西方的东西。设计的全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一样,是很恐怖的。我认为文化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它体现的就是不同地域的人对于事物不同的理解,包括对美不同的理解。消费存在文化差异,所以要求我们在设计上找到独特的中国感觉。这个很重要,也是洛可可一直在探索的。当然,如果我们找不到中国的感觉,就只能学习美国、德国、日本。

  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中国创造就是提供带有中国文化积淀的产品。如果中国创造还仅仅为了简单满足那种低端的消费,那结果是和中国制造一样的。这样的创造仍然是低附加值的,而不是引领的。创造是不可量化的,是能够一以当十的。设计的本源就是创造源于精神追求的高品质物质享受。未来的产品是需要通过设计去引导的,设计是通过对文化的提炼来提升的。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一款牙签盒——上上签。它让我们2008年获得了一个德国设计界的最高奖——红点奖。

  其实很多设计师反对用这个牙签盒去投奖,怕外国人看不懂,因为这个设计表达的是中国的祈福文化。但我坚持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东西越有生命力。果不其然,我们不但拿到了“红点奖”,还有许多国外媒体报道我们,很多国外经销商联系我们,想要代理我们的产品。

  这个牙签盒的设计其实很简单。你知道在中国古代,很多人早上出门前都有摇签的习惯。如果摇到了上上签,就代表着一天都会顺顺利利的。我们的“上上签”牙签盒中能够装七根牙签,七根牙签代表一周七天。每一根牙签都是上上签。不管你怎么摇,你得到的都是上上签,也就是表明每天都是好日子。我们在外形上取材于中国的天坛的形状,同时也好像一顶官帽。在古代大家都有升官发财的愿望。同时,放七根还有七上八下的含义在里边。当然,我们并不乞求购买者可以把这么多的设计理念都看明白,但只要他能够体会其中的一个方面就非常不错。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量一定会下降,但是针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则会上升。

  现在随着牙签盒的成功,我们正在准备衍生出一个祝福系列的产品。这种出自传统中国祈福文化的产品,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认可。

  (本文由本刊见习记者邵帅采访并整理,本刊记者何宽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