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奕清 尽管LCD显示器时代于2003年来临,然受限于上游面板报价一直看涨,下游显示器厂与通路业者却担心终端市场需求走软,不愿贸然调涨报价,被迫自行吸收面板涨价的成本,造成LCD显示器毛利率由以往8~10%,骤降至近期3~5%水平,LCD显示器高毛利时代正式宣告完结。
2003年中开始面板报价呈现逐月调涨局面,15吋面板每片报价已由年初时150~160美
元,调涨到12月的210~215美元,涨幅达4成;17吋面板涨幅虽不若15吋来得凶猛,但也达到将近20~30%的涨幅。
尽管上游面板报价猛涨,照理价格应反映到下游显示器与品牌通路业者,但实际上,下游业者为避免LCD显示器市场需求出现反转,加上各家厂商抢攻市占率等因素考虑,多采取自行吸收价差方式来操作,导致业者毛利率连番下滑,LCD显示器微利时代提前来临。
以台湾品牌通路业者为例,过去销售1台15吋LCD显示器,利润约新台币600~800元,经过2003年产业生态变化的洗礼后,如今利润已降至新台币200~300元;17吋机种每台销售利润也由原先新台币800~1,000元,降至新台币500~600元,甚至更低水平。若以LCD显示器每台报价新台币1~1.2万元来估算,通路业者毛利率已由原先8~10%,骤降至3~5%。
显示器业者指出,虽然全球LCD显示器市场呈现爆炸性的成长,但在众多业者争相投入市场情况下,产能过多造成价格猛跌,加上面板报价逆势上扬,迫使LCD显示器获利式微;反观CRT显示器,在历经一波洗牌效应后,目前每台销售利润约新台币200~300元,以CRT显示器每台进货价格新台币3,000元来算,毛利率仍能维持在8~10%水平。相较之下,LCD显示器在一线大厂激烈竞争下,以往高毛利时代恐不易再出现。
事实上,对于2004年面板供需与报价,各家看法纷歧,南韩三星(Samsung)、L.G看淡,台系厂友达、奇美等却看多。在成本透明、景气不明情况下,通路品牌业者包括明基(BenQ)、优派(ViewSonic)、宏碁(Acer)及三星(Samsung)等,均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担心没货可卖,一方面又担心涨幅过高将抑制市场需求,导致需求反转,厂商直喊现在生意不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