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上移动梦网
赢手机大奖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网上学园 > 硬件行情 > 正文
现在买移动硬盘还是买光盘刻录机?

http://www.sina.com.cn 2003/01/08 13:32 电脑迷

  文/洁儿

  越来越频繁的数据交换使得我们对移动存储的关心也日渐增多,如果我们购买移动存储器,到底是选择一块硬盘加上一个硬盘盒好还是选择一款光盘刻录机好?相信这一个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这里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看看到底该如何选择。


图1 USB移动硬盘

  一、性能上的考虑

  我们生在一个追求高效率的时代,讨论性能就要看速度。

  我们先来看看光盘刻录机,现在市场上光盘刻录机的速度一般在12速到40速之间,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它们的读写速度。一倍速的定义是每秒150KB,那么12速就是1.8MB/s,而40倍速就可以达到6MB/s。我们这里暂时不考虑读写盘方式和其它因素对速度的影响,按照理想情况来看,盘刻录机刻录数据的速度就是1.8~6MB/s之间,比较典型的测试结果表明用24倍速刻录一张650MB的光盘耗时大约在4分钟。

  我们再来看移动硬盘,现在移动硬盘由硬盘和硬盘盒两部分组成,硬盘可以选择普通的桌面硬盘也可以选择更便携的笔记本硬盘,而硬盘盒的区别在于支持的接口不同,主要有USB 1.1、USB 2.0和IEEE1394三种类型,这样一来就可能衍生出六种搭配。一般来说笔记本硬盘的传输速度比较慢,多数是采用4200rpm转速和512KB缓存容量的产品,例如典型的IBM的Travelstar DARA-212000硬盘,其持续读取速度大概在10MB/s上下。虽然现在IBM在Travelstar系列已经推出8M缓存的产品,但是从价格考虑还不能成为主流选择。与笔记本硬盘相比,主流桌面硬盘传输速度现已经突破33MB/s开始挑战66MB/s的大关了。

  USB 1.1协议的速度是12Mb/s,换算一下就是1.5MB/s,而USB 2.0和IEEE1394的速度分别是60MB/s和50MB/s。当然这三种接口的实际速率因为多种原因都不能达到标称的理论值,比如USB 2.0一般只能达到35MB/s而USB 1.1只能达到0.9~1.0MB/s。这样来看,如果搭配USB 1.1接口,移动硬盘的传输速度受到USB 1.1接口的限制,只能在1MB/s附近徘徊,相当于6倍速到8倍速的光盘刻录机。如果搭配USB 2.0或者IEEE1394接口,使用笔记本硬盘则瓶颈出现在硬盘上,而使用桌面硬盘情况要好许多,可以达到20~28MB/s这样比较理想的读取速度。

  总的来说在速度这一项比试上,光盘刻录机超过了采用USB 1.1接口的移动硬盘而落后于USB 2.0/ IEEE1394接口的移动硬盘,处于一个中间地位。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这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24速刻录速度几乎是USB 1.1移动硬盘的2.7倍,而USB 2.0接口即使配上Travelstar DARA-212000这样的硬盘几乎也是24速刻录的4倍,如配上主流桌面硬盘这个差距将会拉大到接近10倍。如果说要备份或者传输GB级的数据,这个时间差异不容小觑。

  二、值得重视的周边因素——稳定性与易用性等

  首先,光盘刻录机都是作为IDE设备接在PC上,基本上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而移动硬盘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就要看它的接口是不是会被支持。我们来看看对这些接口的支持情况。

  USB 1.1是现在几乎所有主机板都支持的功能,故而我们不必为它多付出额外的金钱,而且USB 1.1技术相当成熟,操作系统的支持、硬件接口开发的完善都是无可挑剔的。USB 2.0接口显然是USB 1.1接口的新一代接班人,现在比较新的主板都能直接支持这种接口。Intel用于i845E/i845G/i845GL的ICH4南桥、VIA用于KT400的VT8235南桥以及SiS呼之欲出的962南桥,采用了这些南桥的主板都可以对USB 2.0提供支持。在这之前的主板,除少数几款集成单独USB 2.0控制器的主板以外,都不能够支持新的USB2.0接口,那么我们要使用USB 2.0接口就需要另外加上一张PCI的USB 2.0控制卡,这样会让我们多付出一两百元。目前看来,在龙头Intel以及大批主力厂商的倡导之下,USB 2.0成为外设标准接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所有的主板都会提供硬件级别的支持。而IEEE1394的情况和USB2.0差不多,从主板支持而言,IEEE1394一般没有被主板集成在南桥中直接支持,只有少数主板集成第三方的控制芯片才能支持这种接口,否则一样需要选用专门的IEEE1394卡。而从操作系统来讲,现在Windows XP还没有官方提供对USB 2.0的支持,不过在Windows XP的第一个服务包里面微软承诺会给出支持,从微软的态度和进度来看,USB 2.0还在逐步成熟中。

  总的来说,考虑稳定性、兼容性等肯定是USB 1.1接口和光盘刻录机得到最高分;其次就是略为前卫一些的USB 2.0接口,虽然他未来会和1.1规范一样的成熟,但是现在还不够好;最不推荐的是IEEE1394接口,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它都是最后一名。

  稳定性涉及到好几个方面,从移动硬盘来讲原则上说它不需要单独供电,但是从实际使用中来看经常会出现USB端口供电不足的问题,所以有些硬盘盒配备了从PS/2口取电的电源线。从光盘刻录机的角度而言,因发热、缓存欠载等问题也会导致刻盘失败。总的来说,在稳定性上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算是打个平手。

  易用性也是大家最重视的因素之一。现在操作系统对光盘刻录的支持还远远达不到像对移动硬盘那样直接拖放操作的简单程度,我们一般都需要借助一些刻录软件来实现光盘刻录。不少功能比较强大的刻录软件使用起来颇有一点难度,有的时候为了达到某些刻录目的还需要多种软件协同工作。移动硬盘存储的数据可以在所有PC间通行无阻,而刻录的光盘往往会有“挑盘”的麻烦事儿发生,这里刻录的光盘可能在那里就根本没法读取。从易用性上来说光盘刻录机比移动硬盘差得很远,而且使用环境也比较苛刻。一般来说即使有了各种“烧不死”技术,刻录光盘的时候一般还是要停止其它操作,一心一意刻录光盘以提高刻录成功率与刻录质量。对于移动硬盘而言我们可以照样地多任务操作。当然了,光盘刻录机也不是没有优点,比如说按照一定规范刻录出来的光盘可以在VCD等家电上使用,这就是移动硬盘望尘莫及的地方;而且喜欢自己动手学习的用户也觉得使用光盘刻录机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总的来说,对于一般用户很在乎易用性,而且也只在PC间移动、保存数据的话,我们还是推荐移动硬盘。


图2光盘刻录机

  三、价格——最终的决定因素

  价格一般来说是一个很好理解的因素,但是在移动存储这个话题里面因为要结合到性能与用途就有了一点特殊性。现在主流桌面硬盘以酷鱼四40G为例,价格在650元上下,加上一款150元左右的USB 1.1接口的硬盘盒,整个移动硬盘的总价格是800元上下,如果配上350元左右USB 2.0接口的硬盘盒,整个价格就达到了1000元上下。与之相对比,主流的光盘刻录机价格在600~800元之间,这和USB 1.1接口硬盘盒配40G桌面主流硬盘的价格相当。

  看上去上面的分析中规中矩,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些隐含的价格因素——光盘刻录机需要的刻录盘的价格。一般来说市面上普通的CDR价格一片2元左右,CDR是不能擦写的,而可以擦写的CDRW每张盘片的价格是25元乃至更高。如果采用CDRW那么在可擦写这一点上来说和硬盘没有太大的差别,作一个简单的计算:一张CDRW盘片容量是650MB,如果要达到40GB的容量那么开销可能会达到1500元以上。不过幸好我们一般都不会一次用到40GB这么大的容量,如果只有1~2GB左右的数据交换的话,几张CDRW基本上就够用了。几张CDRW来作移动存储之用,再用一些CDR来备份数据,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案。千万不要忘记随着时间的流逝CDR使用数量会增长,特别是刻录失败可能导致的CDR浪费,这会带来潜在的成本增加。

  关于使用CDRW盘片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刻录机对于CDR和CDRW的写速度是不同的,常见的光盘刻录机对CDR的写速度可以达到24倍速或者32倍速,而对CDRW的写速度通常就是10倍速。这种速度和USB 1.1接口的硬盘盒搭配的移动硬盘速度相当,但是价格就没有了优势。

  在这里我们没有简单地推荐选择任何一种产品的意图,对于不同要求的用户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希望大家看了本文能够对自己到底选哪一类产品心里有数。如果要简单的作一个结论的话,移动硬盘更适合数据交换量大、追求使用简洁的用户;而光盘刻录机适合于那些有一定使用电脑软硬件能力、喜欢自己动手且对数据交换量要求不大的用户。另外,对于可以宽带上网、喜欢下载的用户,刻录机是你唯一的选择,因为下载的数据容量会很快超过你所谓的“大硬盘”,采用刻录机不断备份才是明智之举。


发表评论】【初学者园地】【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学园专题】刻录机的选购和使用
 相关链接
不仅仅是“高速”--刻录速度以外的话题(2003/01/02 17:40)
SONY 4速DVD±RW 刻录机低价上市(2002/12/13 00:12)
用Nero制作可启动的带操作系统的光盘(2002/12/10 16:20)
飞利浦的“EasyWrite”刻录技术有哪些特点?(2002/12/02 21:33)
整合再提速 三星32x COMBO测试(2002/11/19 14:45)
华硕、明基DVD-RW刻录机评测手记(2002/11/17 21:20)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