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刻时光 现在刻录机的速度在不断提高,除了速度快以外我们是否该关心点别的什么?应该关心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但无论如何刻录质量肯定是速度以外的另一个重点,会有哪些因素影响刻录质量呢?。这里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看速度以外的东西。
一、不一样的刻盘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刻盘方式(Writing Strategy),现在高速的刻录机通常都采用Z-CLV(Zone CLV,区域恒定线速度)和P-CAV(Partial CAV,部分恒定角速度)技术,前者以SANYO(三洋)为代表,后者以YAMAHA(雅马哈)为代表。在分析这两种刻盘方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以前低倍速刻录机采用的刻盘方式——CLV技术(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线速度)。
CLV指激光头在读写取数据时,传输速率保持恒定不变,由于光盘的内圈的数据量要比外圈少,只有通过马达的不停变速(减慢)保证单位时间读写的数据相等,这样做可以保证数据写入光盘时不易中断,保持刻录稳定性,而且光头输出功率保持恒定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图1就是采用CLV技术的光盘刻录工作图,图中水平线表示不变的数据传输率,而另一条不断下降的曲线表示不断降低光盘转速。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马达转速频繁变化将会缩短马达的使用寿命;二是限制CD数据传输率的增加,比如说要达到40倍速的读写速度。光盘内圈的转速可能会和主流桌面硬盘的转速相当了,随之而来的发热、噪音和马达寿命等问题也不能很好解决。而在低倍速的时候CLV模式的这些问题还不突出,所以低倍速刻录机都采用了这种模式,而且由于技术的限制,高倍速刻录机在对CD-RW擦写的时候往往也是CLV模式。
Z-CLV是目前在高速光盘刻录机中常用的一项技术,简单说它就是采用台阶式的方法逐步提高速度达到标称最大值。它的技术特征是将整个盘片分为多个区域,在每个台阶段采用的是恒定线速度。CLV和Z-CLV技术相比,前者一下子就达到最高速度并且不变,而后者是分阶段逐步来的,Z-CLV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内圈读写时的压力,提高了内圈读写的质量,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光盘刻录机的读写最大速度,缩短刻录时间。P-CAV是一种集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yt——恒定角速度,指马达的自转速度始终保持恒定,传输率从内圈到外圈逐渐上升)与CLV优势于一身的读写方式,和Z-CLV一样还是为了提高内圈读写质量的同时提高读写最大速度而推出的技术。从理论上来讲它大致是在读写内圈数据的时候采用CAV模式,而在读写外圈数据的时候采用CLV模式。图2、图3分别是Z-CLV和P-CAV刻盘时的工作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就速度而言,采用Z-CLV技术比P-CAV有优势,Z-CLV技术容易达到更高的刻录速度。目前绝大多数高速刻录机采用的是Z-CLV技术,如SANYO、Ricoh、SONY、建兴、爱国者等刻录机。而采用P-CAV技术的目前只有YAMAHA一家。
二、烧不死技术
我们再来看看高速刻录机上另一种必须的技术——“烧不死技术”。刻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被中断,整张盘片的刻录就会宣告失败,而事实上整个PC系统的确存在着各种干扰显得并不是那么的稳定。因此在刻录机中往往内建了一个Buffer缓冲区,这样一来一些微小的中断就不足以导致刻录的失败了,不过随着刻录速度的提升,2M乃至8M的Buffer缓冲区最多也只能抵挡2秒钟的延迟,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针对缓存欠载问题的各种技术就应运而生,诸如最早三洋的Burn-Proof和理光的Just-Link等技术我们都可以统称其为“烧不死技术”。
这些技术种类繁多,名称虽然不同,实现方式可能也有一些差别,但是整体思路却是差不多。总的来说就是在缓冲区的数据量低于刻录软件限定的容量时,记录下该刻录点的位置和数据读写的位置并停止刻录,等待缓冲区的数据达到要求以后,读取并找到刚才停止刻录时的那个点以及数据读写位置继续刻录。现在刻录速度越来越快,盘片的旋转也随着加快,要精确定位继续开始刻录的点和被迫停止刻录时的那个点非常的困难,一般来说这两点不能完全重合,两点之间总会产生一段空白。但是根据刻录桔皮书中的规定,刻录的盘片上两个磁区之间允许有100μm的空白(当然越小越好),桔皮书指出这一段空白通过ECC校正以后在读取使用中可以达到和没有空白的光盘一样的效果。
“烧不死技术”和Z-CLV刻盘模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这种模式采用的是一种一级一级台阶提速的方案,刻录时级与级之间必然产生断点,那么也就是说在Z-CLV模式中每一级台阶几乎都是用前面提到的各种“烧不死”技术来提供链接的。这也就是说,Z-CLV写盘模式就是基于“烧不死”技术发展起来的。
“烧不死”技术看起来挺不错,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这项技术其实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的应急手段。理论上“烧不死”技术可以保证两个磁区之间的空白小于100μm,但是实际使用并不见得可以百分之百达到理论状况。只要有一次没有达到理论状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错误,数据光盘还稍好一些,如果刻录的是CD那么听上去的效果就会有点难受了。刻录成功的光盘也有质量好坏,一张刻录质量好的光盘应该是没有或者尽可能少的出现这种利用“烧不死”技术构建链接的光盘。如果对刻录的光盘质量有一定要求,最好采用降低刻录速度而采用CLV模式刻录。
再来看光盘刻录常用的Z-CLV和P-CAV刻盘模式,Z-CLV模式几乎无法避免地要出现利用“烧不死”技术构建的链接,P-CAV模式在用CAV模式刻录内圈数据时也会出现利用“烧不死”技术构建的链接,只不过链接点要少,从这一点上说,P-CAV刻盘模式有优势,刻录出来的盘片质量要好些,特别是音乐CD。
三、发热、震动以及其它影响刻录的因素
高速度刻录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热量,同时还有更大的振动。热量、振动这些因素都是刻录质量的的大敌,振动可能会导致数据写入的精确度出现偏差,热量会导致盘片性能的变化,同时还会明显促进光盘刻录机的老化。发热小、震动小的刻录机应该是购买时的首选。
盘片的质量、光盘刻录机的Firmware和刻录机的写入功率以及对碟片写入速度的动态控制技术等方面也非常值得重视。这些对刻录质量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各大光盘刻录机厂家对这几点上下的功夫也不少。如经常有新的、更好的Firmware推出就可以看到其重视程度。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刻录速度之外的问题,也各自也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技术,诸如最早雅马哈的Optimum Write Speed Control(最适刻录速度控制系统)以及近期大出风头的理光的JustSpeed技术,还有Plextor的PoweRec-Ⅱ技术、三洋的FlexSS-BP技术与飞利浦的Thermo Balanced Writing技术等。
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头来看文章开头提到的速度之外的话题了,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是刻盘方式和“烧不死”技术,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了这两个方面对刻录质量的影响。我在这里想说的是除了速度,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还很多,大家千万不要被所谓的“高速”蒙住了眼睛,看看速度以外的世界那可能更精彩,诸如强调CD刻录效果的朋友在尝试了雅马哈的Audio Master Quality技术以后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