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通用陈颖剑:为国际优势添本土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4:56  《CIO INSIGHT》
[商用频道] [企业采购] [办公打印] [投影机] [服务器] [网络与安全] [电脑][软件及服务]

上海通用陈颖剑:为国际优势添本土智慧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部执行总监陈颖剑

  在中国,从创立之初就拥有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投入数亿元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初始资金的企业并不多见,中美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通用)就是其中一个。

  这无疑是一种远见,它得益于上海通用母公司——通用汽车在信息化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

  但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合资企业本地化的发展道路,在本土经营中取得的成功,必然融入了本土团队的智慧。上海通用的信息系统绝非通用汽车标准化系统的简单复制,母公司的经验优势,已经被上海通用融入自己具有鲜明特点的IT发展之路。

  正是这种优势与智慧的融合,让上海通用在企业发展和信息化这对“双螺旋”的两条主线上,都获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上海通用4月2日宣布,2009年第一季度,公司汽车总销量已超过11.7万辆,较2008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12.9%。而此前几天,在3月29日举行的“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大会上,上海通用第四次蝉联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之首。在当天的大会上,上汽通用信息化的领导者陈颖剑本人也获得了“年度企业信息化CIO”大奖。

  上海通用如何看待和利用母公司的IT经验优势?又是如何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的?带着这样的问题,《CIO INSIGHT/信息方略》采访了上海通用信息系统部执行总监陈颖剑。

  CIOI:上海通用曾经表示通用汽车在信息化等方面的经验是“重要优势”,但在当初制定IT发展战略时,又确定了“替换GM老系统”的重要步骤,这是为什么?

  陈颖剑:作为一家合资企业,我们一直强调对母公司经验等方面优势的充分利用,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例,我们不会所有系统都从头来建。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子公司借鉴母公司的经验同时,也难免也会受到来自母公司系统的约束和限制。

  对于上海通用来说,在建厂之初,信息系统从零开始的时候,能够利用通用汽车的系统,了解企业应该如何运作,包括IT系统如何建设,都是很难得的优势。但是,随着上海通用自身不断地发展,有些事情也必须根据中国市场本身的特点做出调整。也就是说,面对的客户不同,企业所采取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也就不同,这使得有些系统很难按照北美标准化的系统的系统来做。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很多东西可以从通用汽车那里借鉴,今天,我们还是使用了很多通用汽车的标准系统,今后我们也不会排斥这样的系统,而且在系统选择时,将通用汽车的系统,作为最首要的参考。

  除了业务模式的不同和规模的差异外,上海通用与通用汽车在信息化的发展节奏方面也有不同。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对我们重要,我们可能更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产生了我们自己的节奏。我想,这种差异总会存在,也就会决定,有些系统会更强调本地化需求,按自己的节奏做。

  关于这种节奏上的差异,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前几年,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和其他地区,在这种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通用如何应对快速变化,就是那时我们首要应对的挑战。

  而今天,市场环境差异仍然很大,汽车生产和销售行业在国内市场的预期比北美好很多,所以,通用汽车在北美会采取收缩策略,这与上海通用所遇到的情况就不同。

  差异存在的另外一个方面原因是,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大企业,通用汽车有很多老的系统,包括所采用的技术,今天可能已经找不到技术支持。但是相比之下,上海通用很年轻,我们现在更注重的是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在均衡考虑的基础上改进一些老的东西。

  还有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通用与经销商的关系与北美很不一样,这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如何利用这种更有效的关系,让业务整合得更好,也是需要系统配合的,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但对于通用汽车来说,这就很难做。

  所以,这也就是说上海通用不会刻意调整,在IT建设节奏方面与通用汽车保持一致?

  我认为这要辨证地看,对于上海通用一些不是那么紧急,或者是可以有弹性的系统建设方面的需求,与母公司一起做,保持步调一致,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而对于一些由本地的业务和市场决定的,对我们发展非常关键的系统,我们也不会等通用汽车有了这样的计划再做。毕竟通用汽车很大,它要做一个全球系统,周期要比各个子公司长很多,这一点不能不考虑。

  举例来说,在项目排序的时候,我们会与通用汽车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对方未来两年的系统建设规划,看看是不是有可以相契合的点。如果在一些领域,我们的想法他们可以配合起来,那我们就会在项目很早期的时候,也就是从规划阶段与母公司有深度的接触,将我们的特殊需求也融入到他们的系统中去。总体来说,这种节奏的差异总归会存在,相互沟通配合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