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创新转型的五大路径:智能POS利用率不高

2017年07月23日 08:02 经济观察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添加喜爱

  第三方支付创新转型的五大路径

  李意安

  今年6月底,第四批非银支付机构牌照续展结果出炉,央行再次注销9家支付机构,2家被缩减业务范围,市场支付牌照从270张缩减至246张。

  此外,市场份额的集聚效应也在进一步体现。来自易观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万亿,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占据移动支付市场约93%。这意味着,其余242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被压缩至7%的市场份额中。

  要在支付领域的红海中杀出重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支付服务虽然在金融领域是“刚需”,但由于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很早就已经陷入市场饱和、竞争充分的态势中。当行业红利期过去,一方面行业利润开始趋薄,另一方面,由违规导致的金融风险也在进一步暴露,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严厉监管。无论是主动寻求抑或是被市场倒逼,在过去的几年里,各家支付机构都已先后启动了转型的步调。然而,同样是转型,转型的方向和道路却千差万别。

  巨头之间对支付场景的争夺始于2013年。凭借一枚小小的二维码,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以极低的成本和极轻的模式,迅速攻占了大量线下支付场景,轻松转型线下。此后,百度、银联先后加入战局,二维码对传统刷卡收单的格局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而随着场景争夺白热化仍在进一步加剧,聚合支付产业链也应运而生。

  在第二梯队的中型支付机构中,被拥有场景优势的企业并购似乎也是转型的一种方式。2014年底,同样以场景“作文章”的快钱,卖身万达,彼时快钱掌舵人关国光表示看上的正是万达完整的线下消费场景和数据。境遇相同的快捷通、钱袋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先后被海尔、美团等拥有支付场景的企业所收购。

  而汇付天下、易宝等数家中型第三方支付在2014年初因预授权事件而受到重创,从而开启了“断臂”转型的路径,依靠此前积累的代理商网络、支付数据,发力账户托管、理财服务等领域,在历时三年的转型之后,基本已经寻找到了全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较而言,作为第三梯队的小型支付企业,转型路径则迷茫许多。商户数量较少、数据积累不够充分都成为制约其转型的主要障碍。

  随行付一位相关负责人坦言,考虑到和中型及大型支付机构相比,在争夺优质商户的层面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因此开始尝试把焦点向商户之外的产业链环节转移。近日,其最新上线的一款“智慧支付平台”就是以“为第三方的软件增值服务提供开放平台”为主打。

  “许多支付机构都推出了智能POS的产品,但是我们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发现,智能POS的利用率并不高。但智能POS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且会以应用为基础。但大家都在强调自己的屏幕更大价格更便宜,所以我们愿意在这个生态上去进行一些布局。”一位随行付相关负责人说,此前第三方服务商如果开发了一款应用想在硬件上落地,需要针对每一款硬件POS一一调试,但现在只要接入我们这个平台,就可以和大多数主流硬件相兼容。我们现在和十几个智能POS的生产厂家合作,支持30款左右的智能POS。对于应用开发商来说,他对商户可以选择收费或不收费,但他在我们平台上,我们为是其免费推广服务的。我们希望像APP Store一样,通过打造这个开发式平台来建构新的生态。”

  而除此以外,对这些中小型支付机构而言,在这个时候成为银联二维码的忠实拥趸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2017年银联二维码产品系列正式问世之后,银联联手各家银行对其展开了大力推广。一家位于上海的小型支付机构创始人说,在这个时候,把握好和银联的合作关系对支付机构至关重要。“银联现在给到的各种政策都比较有吸引力。包括营销补贴,对商户和用户都比较有吸引力,对我们而言,是极大的利好。”

  当然,无可讳言的是,支付行业的“灰创新”依旧不停。笔者发现,为用于满足养卡、套现和套码需要,几乎大多数传统的线下收单机构目前都依然在保持着套码套现等违规操作机制上的“创新”态度,类似“一机500商户”、“一机22个行业”、“远程录单”等服务仍层出不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